近日,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團隊取得一項重大成果,他們研發出一種新型緊湊型固態激光器。這一成果意義非凡,有望在芯片制造和量子技術領域掀起變革浪潮。
深紫外(DUV)激光器能發射高能短波長光,在半導體制造、高精度光譜分析、精密材料加工以及量子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相比傳統的準分子激光器或氣體放電激光器,深紫外激光器不僅相干性更好,能耗還更低,為構建更小巧、高效的系統創造了可能。
在《Advanced Photonics Nexus》雜志上,中科院的研究人員公布了這一突破性進展:他們成功打造出一套緊湊型固態激光系統,能產生波長為193納米的相干光。193納米這個波長,在光刻技術里至關重要。光刻是在硅片上刻蝕精細圖案的關鍵步驟,對現代電子設備的制造起著決定性作用。
這套新型激光系統工作時,以6千赫茲的重復頻率運行。它先通過定制的Yb:YAG晶體放大器,產生波長1030納米的基礎激光。隨后,這束激光兵分兩路:一路通過四階諧波轉換,變成輸出功率1.2瓦、波長258納米的光束;另一路則為光參量放大器供能,生成功率700毫瓦、波長1553納米的光束。最后,借助級聯硼酸鋰(LBO)晶體,將這兩束光合并,得到目標193納米光,其平均輸出功率70毫瓦,線寬小于880兆赫茲。
研究人員還在混頻前,給1553納米的光束加上了螺旋相位板,成功制造出攜帶軌道角動量的渦旋光束。這可是固態激光器首次產生193納米渦旋光束。這種光束用途廣泛,能為混合ArF準分子激光器提供種子光,在晶圓加工、缺陷檢測、量子通信以及光微操縱等方面,都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這一創新激光系統,既提升了半導體光刻的效率和精度,又為先進制造技術開辟了新方向。193納米渦旋光束的產生,很可能在相關領域引發更多突破,徹底改變電子設備的生產方式。未來,這項技術有望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驚喜。
參考資料:DOI: 10.1117/1.APN.4.2.0260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