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自帶濾鏡的,濾鏡之外是幻想,濾鏡之內是真實。
01
曖昧對象為什么吸引你?
因為有濾鏡。
在濾鏡之外,對方的一切都是極好的;
TA的胖,在你眼里是豐腴的美;
TA的隨意不愛收拾,在你看來是“不拘小節的松弛感”;
TA情緒不穩定,一言不合就跟人吵起來,你也覺得那是真性情。
因為隔著濾鏡,帶給彼此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朦朧美并且吸引你的。
當你試圖打碎濾鏡,闖入對方濾鏡之內,看到對方真實的樣子呢?
你會發現,曾經在你眼里完美無瑕的人,竟然也如此普通;
一旦你們選擇占有彼此,得到彼此,甚至進入同一個空間生活;
你會發現,再也無法壓制對彼此的挑剔,嫌棄。
看過一篇心理學研究,情侶婚前同居的時間越久,結婚的可能性越低。
也就是說,無論你們的狀態是曖昧,是戀愛關系,當你們在較長的時間里,近距離且保持親密的接觸,就會毀掉彼此身上的“光環濾鏡”。
還記得李敖和胡因夢之間的故事嗎?
李敖是個驕傲的,有才華的,骨子里自戀的人;
他認為,一位女士要足夠完美,要像個仙女,要不食人間煙火那樣,才配得上他。
最初,胡因夢在他心里就是如此,所以他選擇和胡因夢結婚。
但結婚之后,兩個人近距離生活,同床共枕,他發現同住屋檐下,世上沒有一個美人。
一次,李敖回家后打開衛生間的門,看到胡因夢坐在馬桶上,因為便秘,她憋得滿臉通紅。
那一刻的時間仿佛定格,李敖整個人的感覺都不好了。
他瞬間被拉回現實,胡因夢所有的完美濾鏡都被打碎。
不知道李敖當時的想法是不是這樣?
“你是小仙女,仙女怎么可以拉 屎呢?”
有些人,愛的不是真實的你,而是想象中“帶著完美濾鏡的你”;
而這種狀態,剛好符合男女之間的曖昧關系。
神秘感,好奇心,期待感,最重要的是“沒有得到”。
-02
曖昧的最高境界:若即若離
換句話說:
你如想對一個人始終保持好感,保持聯絡,保持神秘,那最好的狀態就是“若即若離”。
不糾結于是否得到,不執著于是否在一起,更不會有過高的期待;
你們僅僅是維系著互相欣賞,互相喜歡,互相精神陪伴支撐的狀態。
從曖昧到戀愛,打碎的是“將得未得”的神秘感和期待感;
從戀愛到同居,打碎的是“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邊界感。
在得到對方的過程中,你們會失去什么?
第一步:失去期待和美感
沒得到對方之前,對方跟你發出的每一次“約會邀請”,你都無比期待;
一想到要和對方見面,你是激動的,緊張的,愉快的。
可得到對方之后,期待感就消失了,再近的距離,再多的見面,也無法喚醒你們對彼此的激情和美感。
第二步:完美濾鏡被打碎
在一起時間久了,生活距離更靠近了,彼此的邊界逐漸打破;
這個時候,你們看向彼此的心態與審美,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弱化對方的優點,放大對方的缺點。
第三步:跟平常的戀人沒分別,矛盾不斷產生
到這一步,曖昧關系基本上走到最后了。
兩個人早已動了離開的念頭,再也不想和對方有什么交集。
可是,如果始終保持“發乎情,止乎禮”的關系呢?
依舊有好感,依舊有完美濾鏡,依舊欣賞彼此,依舊熱情坦蕩。
很多人會陷入執念:
一定要得到對方,并且以“曖昧的異性數量”為榮,似乎這樣能極大滿足他的自戀。
其實越這樣,精神上越空虛,情感上越匱乏;
太早將自己的能量,感情都用出去,總有一天,會面臨匱乏的懲罰。
若即若離,也是一種美;
保持邊界,也是一種尊重和克制。
并不是每一種感情,每一種喜歡,都要“立刻兌換”;
保留它該有的神秘感,美感,就足夠了。
話題:
你覺得,曖昧關系一定要有結果嗎?
作者何所歡:
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社交關系等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