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沙溪鎮真詔村,山環水繞,村民以俞、唐兩姓為主,世居山水之間。
俞氏是新昌五峰俞氏后裔,北宋晚期,五峰俞氏十八世俞希建從董村遷此居住,逐漸發族。
明代永樂三年,即公元1405年,唐原祿從陰潭遷此定居,與俞氏共居一村,雙姓閃耀,綿延世澤,和睦相處,發展成為了規模龐大的山村。
真詔之名有兩種說法。
一說王羲之隱居期間,晉穆帝司馬聃屢詔任用,王羲之隱而不就,詔書下達之地故名真詔村,與奉化區溪口鎮的六詔村、新昌縣羽林街道長詔村之名來源相似。
另一說來源于民間傳說,相傳華定縣有個俞三全,考取進士卻沒有得到封官,郁悶成疾而死卻無人知曉,皇帝看到俞三全的文章,對其才華大加贊賞,遂封他為華定縣知縣,派人四處查找,只在新昌找到一個13歲的同名俞三全,被詔封為華定縣知縣,其出生的村莊遂名真詔村。
穿村而過的溪流,發源于新昌和奉化交界地帶的后頭嶺,上游有遠近有名的自然景觀三井龍潭,溪水流經沙溪鎮蔡岙、竺家坑、六合、上徐、真詔等村莊,稱為真詔溪,也稱為詔溪、真詔江,在沙溪鎮合溪村與沙溪相匯,再下游與雪溪江相匯為黃澤江,再入曹娥江,奔流向海。
真詔溪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橋,建于清咸豐十年,即公元1860年,翌年七月初七告成,七夕為牛郎織女渡河之日,七月乃大慶之月,故名大慶橋,是真詔村的地標,也是游訪真詔的必然打卡地。
橋長56米,寬7.7米,是新昌縣內現存最長的古石拱橋。
在步行為主的年代,大慶橋是沙溪到董村的交通要道,穿越歲月風煙,曾將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清代新昌縣令楊正觀所撰《大慶橋記》,記錄了大慶橋的建造歷程:“真詔,四面皆山,一溪環流。溪水兩岸廣可百步。山極陡峻,而水尤極險。平時清流一帶,光可鑒人,水勢從石罅間經過,即東坡所云‘水落石出’者是。夏秋之交,每逢大雨傾注,山坳之水如江潮怒吼,奔騰澎湃,來匯于此。頃刻間,洪濤震谷,高浪跋天,往來行人,無不望洋色阻。嘉慶間,鄉先輩好義者,惻然念之,捐貲疊石,始建造一平橋。無奈水勢急而力猛,旋被沖壞。咸豐庚申年,有俞君維乾,意氣豪爽,仰承先志。于七夕集村中父老,議建洞橋一座。深以工程浩大,非萬金不足蕆事。心焉難之。幸諸父老義其言,樂從其志,無不爭先踴躍,慷慨直輸。或司記,或書捐,或督工。自是冬經始,越明年秋后功成。為橋洞三,高四丈,闊二丈,長十七丈有奇。于是,行人占利涉焉”。
“七夕為牛女渡河之辰。七月乃大慶之月。今是橋之建,適于是月是日”,“爰名是橋曰‘大慶’”。
大慶橋下,是村民夏日納涼談天的好場所。
橋上藤本植物薜荔豐盛,藤蔓垂江如簾,野趣彌漫。
薜荔,又名木蓮,涼粉子,屈原《九歌》詩云: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真詔村內古建筑較多,真詔老街、真詔祠堂、雙幢臺門、唐默亭故居、下新屋臺門等等,漫行其間,還能感受到歲月的痕跡,滄桑變遷。
穿村而過的合賦線公路和真詔溪沿線,真詔村、上徐村,以及上游的三井龍潭,可以并線游覽,自駕旅行的美麗風景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