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些農(nóng)村俗語,比較難理解。難就難在俗語中的一兩個字。如果把這一兩個字弄懂了,整句俗語就撥開云霧見青天,豁然貫通。
本期給讀者朋友解讀的一句俗語,就是這樣一句俗語。這句俗語就是“茶漕水勢向門流,家中財帛永難求”。
這句俗語,讓人難以理解的就是“茶漕”兩個字,要理解這句俗語,只要弄懂了這兩個字,這句俗語就不難理解了。
那么,這句俗語中的“茶漕”是什么意思呢?
這里先說說這句俗語的來源和背景。
這句俗語出自北宋理學家、數(shù)學家邵雍所著的《觀物洞玄歌》,清代被收錄在《故宮珍本叢刊·術(shù)數(shù)》之中。
原句為“溜漕水勢向門流,財帛永難收”,這句話的上半句與俗語的上半句,有一字之差,即“溜漕”與“茶漕”的差別。
溜漕,指從高處向低處形成的槽。比如,農(nóng)村稱兩山之間形成的槽,為山槽,在書面中稱為山澗。而在民間用語中為山槽。
山槽有兩種,一種是旱槽,只有下雨的時候才有流水,平時是干的。農(nóng)村伐竹木的時候,通常利用這種山槽溜運竹木,也就是將竹木放在槽內(nèi),讓竹木自動從山上溜下來,到達山麓。因此,將這種山槽稱為溜槽。
另外一種山槽叫溜漕,這種山槽常年有水流,槽內(nèi)面多為光滑的巖石,山里的水就是通過溜漕流下山。
這兩種溜漕,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用來溜竹木的,槽字用木的偏旁,而流水的漕則用水的偏旁。
我國古代先民仿效這種地形,制作出了人工溜槽,通常用在地面上,從高處向低處運輸物品。
比如大工程中,利用溜槽從高處向低處運送土石,糧倉中利用溜槽從高處向低處運送糧食等。
我國古代冶金業(yè),早在商代就開始使用木溜槽選礦。如,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瑞昌,發(fā)現(xiàn)了銅嶺商代銅礦遺址,在遺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選礦用的木溜槽。
現(xiàn)在“溜槽”已成為冶金術(shù)語,指進行礦巖自溜運輸?shù)臏系馈?/p>
因為農(nóng)家庭院內(nèi)的水溝,大多砌筑成“溜槽”形狀,又因是用來排水,所以,自古以來農(nóng)村習慣稱為“溜槽”。
民間俗信認為,這種“溜槽”的水,不能直沖向大門流出,即使不從大門流出,其流水的方向也不能對著大門。
另外,在傳統(tǒng)民居中,農(nóng)村宅院多為三合院,也就是一棟主屋,兩棟廂房。很多地方的廂房位于主屋兩側(cè),并緊挨著主屋。
過去的民居屋頂都是人字形,兩面倒水。如此,兩側(cè)廂房的一面房檐部分滴水,約一間左右,正對著主屋的山墻流屋檐水。如果雨大,屋檐水量大的時候,就會直沖主屋的山墻,或者主屋的屋基,對主屋會造成損害。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農(nóng)村一般用水槽架在廂房的房檐滴水口,將水接住,然后流流向一個地方落下來。
這種水槽有木水槽,也有楠竹水槽,其中以木水槽最為常見。
木水槽,就是用一整株木鑿出一條溝槽來,其中流出水的一端鑿穿,另一端保持原木形狀,這樣溝槽內(nèi)部就形成一邊高一邊低,再加上架木水槽時,不出水的一端要高一些,出水的一端要低一些,如此,溝槽內(nèi)的水流出很順暢。
有一些地方的農(nóng)村,將這種木水槽稱為木枧。
楠竹槽,就是挑選又大雙直的楠竹,劈開為兩半,通常一邊大,一邊小,將大的一半去到里面的節(jié)后,用作槽,原理與木槽是一樣的。
農(nóng)村稱這種竹槽為竹枧。
木枧和竹枧,民間又稱為溜漕,或者流漕。
民間俗認認為,溜漕的出水一端不能對著庭院的大門。即前面所說的“溜漕水勢向門流”,是不允許的。這是指庭院內(nèi)而言的。
現(xiàn)在現(xiàn)代化的樓房,一般都是用塑料圓管,將樓房上的水接到地上或地下的下水道。一般不會出這種情況了。只有老式的民居才有這種情況。
另外,在過去農(nóng)村,木枧和竹枧常用于水田引水灌溉,不用修水渠,就可以過山地和別人家的水田,可以凌空架設(shè)而過,且不影響他人的利益。
我們在影視和圖片中,看到過南方山區(qū)漂亮的水車,水車筒裝的水,一般就是倒在木枧或竹枧內(nèi),再流入水田或水渠。
在農(nóng)村,很多水田周圍就是民居。民間俗信認為,這種設(shè)置在水田中的“溜漕”的出水口,既不能對著堂屋門,也不能對著院子大門。
另外,房屋前面的水溝,也被視為是“溜漕”,也不能直接對著院大門。
這里從庭院外部環(huán)境來說的。
由此可見,“溜漕”既是指庭院內(nèi)的水溝,也是指房屋上的木水槽和竹水槽,還指庭院外附近的水溝、木水槽和竹水槽。
以上把“溜漕”講清楚后,對于后面要講的“茶漕”就要好理解多了。
茶漕,一般的書面語寫法為“茶槽”,也就是碎茶的碾槽。宋代范成大在《立春》一詩中有這樣一句:“茶槽藥臼杵聲中。”說明茶槽是用來碎茶的碾槽。
用來指庭院內(nèi)外的水溝、木水槽和竹水槽,民間寫成了茶漕。
實際,茶漕與溜漕就是一回事,指的是同一類型的東西。那么為什么俗語改用茶漕,而不是沒用溜漕呢?
主要是因為茶漕還有一層意思,指長江黑石灘水勢平適。南宋范成大撰寫的《吳船錄》中有:
“峽中兩岸,高巖峻壁,……而黑石灘最號險惡,兩山束江,驟起水勢不能平,余來水勢適平,俗所謂茶槽者。”
民間認為,庭院內(nèi)的水溝或木水槽和竹水槽內(nèi)的水,流動時,需要平緩一些,不能太湍急,否則不吉利。實際上,院內(nèi)水太急,容易沖毀屋基、路基,及其他的設(shè)施,因此,院內(nèi)所有的流水宜緩不宜急。
另外,用“茶漕”一詞,也縮小了范圍,只是指庭院內(nèi),不管庭院外之事,事實上,現(xiàn)實生活中,自己的地盤自己管,別人的地盤,很難管得著,管好院內(nèi)的事就不錯了。
相反,溜漕詞義的范圍要廣,不該管地方也去管,容易引發(fā)鄰里矛盾,而溜漕一般比較急,不符合庭院流水布局。
因此,民間認為,俗語用“茶漕”,比用“溜漕”更為準確,更符合社情民俗。
至于后半句“家中財帛永難求”,主要是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水代表財富,民間俗信認為,水流的方向和位置會影響財運,如果水流向院大門,或者正對著大門,會導(dǎo)致財氣外泄,財帛難求。
總之,這里舊時農(nóng)要民眾的一種俗信,沒有科學依據(jù)。然而,對于傳統(tǒng)民居排水布局中的說法,是民間經(jīng)驗之談,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今天的民居庭院排水布局時,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