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康康 編輯丨百進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3500字)
【正經社“銀行升級戰”觀察之23】
平安銀行A股3月15日公布的2024年業績報告,交出的是近20年來最差的一份答卷: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0.93%和-4.19%。上一次“雙降”還要追溯到2004年:分別為-12.00%和-31.83%。
根據2024年業績報告,零售、對公和同業三大業務板塊中,對公和同業的業務規模均取得了增長,唯獨零售業務出現了收縮;零售業務中,收縮最明顯的又是占個人貸款余額一半以上的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而且,侵蝕凈利潤的重要因素——減值損失的98.6%來自零售業務,減值損失的壓力又主要來自信用卡及消費貸不良率偏高。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導致2024年“雙降”的主要因素是零售業務營收和凈利潤的大幅下滑,而后者又主要應歸咎于信用卡及消費貸業務的規模收縮和不良率居高不下。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2016年底,謝永林、胡躍飛取代“民生系”分別出任董事長和行長之后,平安銀行就啟動了全面向零售轉型的進程。背靠中國平安集團龐大的營銷體系,平安銀行選擇了一條高風險高增長的發展道路。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成了支撐零售業務板塊高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當經濟高漲的時候,平安銀行依靠二者的高速增長完成了跑馬圈地,成為繼招商銀行之后的“零售新王”;當經濟進入調整期之后,消費下沉和替代金融產品的興起,卻使得二者的風險很快就暴露了出來,成為營收和凈利潤增長的主要拖累。
3月17日舉行的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表達了堅持零售轉型不動搖的決心。
不過,究竟應該怎么轉,恐怕遠不止調整產品結構和控制經營風險那么簡單。
1
零售業務拖了后腿
從平安銀行2024年年度報告中,可以清楚看到如下幾條主線:
一是對公業務規模繼續增長且資產質量較高。2024年末,企業貸款余額16069.3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4%;對公客戶數85.33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3.2%。增長較快的是對基礎設施、汽車生態、公用事業、地產四大基礎行業和對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興行業的貸款,分別同比增長35.4%和41.9%。企業貸款不良率雖然比2023年上升了0.07個百分點,但0.70%的不良率仍然明顯低于1.06%的整體不良率水平。
二是同業業務規模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2024年,債券交易量的市場份額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達到4.4%;同業渠道銷售債券規模達2901.37億元,同比增長39.6%;綠色債券、小微債券、鄉村振興債券及別的可持續發展類債券交易量達1212.50億元,同比增長40.7%;同業機構價值客戶數達1559戶,較上年末增長14.6%。
三是零售業務規模繼續收縮且資產質量明顯低于整體水平。2024年末,個人貸款余額為17671.68億元,同比下降10.6%;占個人貸款余額約51.48%的信用卡應收賬款余額和消費性貸款余額下降幅度更是高達15.4%和13.0%;個人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升上0.02個百分點,達到1.39%;信用卡和消費貸不良率更是高達2.56%和1.35%,分別比上年末下降了0.21和上升了0.12個百分點。
四是個人業務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下滑幅度明顯大于對公業務。2024年,平安銀行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41.12億元,同比下降18.1%。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中,結算手續費收入30.22億元,同比下降8.3%,主要是對公結算業務手續費收入下降;代理及委托手續費收入54.34億元,同比下降29.4%,主要是代理個人保險收入下降;銀行卡手續費收入131.74億元,同比下降18.3%,主要是信用卡業務手續費收入下降;余下手續費及傭金收入47.58億元,同比下降23.0%,主要是理財管理費、貿易融資等收入下降。
五是零售業務營收和凈利潤大幅下降,對整體凈利潤貢獻幾乎為零。業務規模的收縮,直接導致了零售業務營收和減值損失前營業利潤的大幅下降,不良率的居高不下又直接導致減值損失計提的居高不下,結果使得絕大部分利潤被吞噬。2024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實現營收712.55億元,同比減少25.90%;實現減值損失前營業利潤492.19億元,同比減少25.48%。但減值損失計提就高達487.29億元,占全行減值損失計提的98.6%,最后只剩下凈利潤2.89億元,僅占全行凈利潤的0.6%。
根據上述分析,正經社分析師認為,正是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的規模收縮和不良率居高不下,導致了零售業務營收和凈利潤的雙雙下滑,進而導致了整體營收和凈利潤的“雙降”。
2
從高頻詞到不愿提及
3月17日舉行的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平安銀行的一眾高管很不愿提及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但遙想3年前的2021年業績發布會上,信用卡和消費貸還是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口中的高頻詞。
刻意回避的背后,是新一屆管理團隊對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愛恨交織的矛盾心態。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平安銀行當初選擇以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作為零售轉型的主要抓手,是占了天時和地利的。
2016年底,謝永林、胡躍飛提出要全面向零售轉型時,各界幾乎一致認定,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正在由投資驅動切換成消費驅動,而且消費升級會是未來市場發展的大趨勢。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似乎印證了上述判斷:截至2018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78.5%。
動力切換和消費升級,對銀行來說,就意味著消費貸和信用貸市場的擴張。
更重要的是,平安銀行的稟賦給零售業務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平安銀行背靠的母公司——平安集團是做保險起家的,有著與生俱來的零售基因。幾十年的運營,不僅積累起了數以億計的客戶群體可供平安銀行開發,而且搭建起了一套強大的綜合營銷體系可為平安銀行開展交叉銷售、提升獲客能力提供支持。
謝永林到任后,便提出了要打造“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同時提出了一個三步走的策略。信用卡和新一貸、汽車融資被賦予了實現第一步戰略目標的“三個尖兵”角色;消費金融和基礎零售、私行財富則被確定為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的三大發力點;2020年以后就要看到業績全面爆發、客戶口碑及品牌影響力領先市場。
謝永林的零售轉型策略從2016年到2022年推進得很順利。
從2016年到2022年,平安銀行信用卡應收賬款從1810.85億元猛增到5786.91億元,占全行貸款余額的比重由12.27%上升到17.4%;汽車金融貸款余額從952.64億元猛增到3210.34億元,占全行貸款余額的比重由6.46%上升至9.6%。
信用卡和汽車金融貸款的上升直接推動了零售金融業務規模的擴張。2016年至2022年,零售金融業務營收由329.47億元猛增到1030.07億元,占全行營收的比重由30.59%上升至57.3%;凈利潤由93.15億元猛增至198.28億元,占全行凈利潤的比重由41.21%上升至43.6%。
3
“止血”真的完成了嗎
依靠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規模的快速擴張,平安銀行只用了五六年的時間便實現了零售業務占主導的戰略目標。但是,信用卡和消費貸不良率不斷上升、凈利潤率不斷下降的問題隨之暴露了出來。
2016年,平安銀行信用卡不良率為1.43%,2020年上升至2.16%,2022年又進一步上升至2.68%;2016年,汽車金融貸款的不良率為0.89%,2020年下降至0.70%,但是2022年又上升至1.26%。
與不良率上升平行的,是零售業務凈利潤率的走低。2016年至2022年,零售業務營收增長了3.13倍,但凈利潤只增長了2.13倍;營收占比上升了近27個百分點,但凈利潤占比只上升了近3個百分點。
轉折點出現在2018年。那一年,零售業務實現營收618.83億元,占全行營收的比重為53.0%;實現凈利潤171.29億元,占全行凈利潤的比重高達69.0%。隨后幾年,雖然凈利潤不斷增加,但是與營收增幅的差距越來越大,占全行凈利潤的比重越來越低。
曾經為平安銀行零售業務跑馬圈地立下汗馬功勞的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逐漸成為了零售業務進一步擴張的拖累。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平安銀行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不良率上升,固然跟宏觀經濟進入調整期有關,但是更關鍵的是平安銀行過度追求規模擴張而放松了風險管控。2016年到2022年,平安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占全行貸款余額的比重上升了5個多百分點,而同為“零售之王”的招商銀行同期信用卡貸款余額占全行貸款余額的比重僅由13.57%上升至14.62%。
高速擴張之下,客戶難免魚龍混雜。
2023年6月,冀光恒出任平安銀行行長之后,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和加強風險管控,主動壓縮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信用卡應收賬款從2022年的5786.91億元壓縮到2023年的5140.92億元和2024年的4349.97億元,占全行貸款余額的比重從2022年的17.4%下降到2023年的15.1%和2024年的12.9%;消費貸從2022年的6022.47億元下降到2023年的5452.91億元和2024年的5314.10億元,占全行貸款余額的比重由2022年的18.1%下降到2023年的16.0%和2024年的15.7%。
3月17日舉行的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冀光恒宣稱,過去一年半的產品結構調整是“止血”,現在已經完成了“止血”階段,接下來需要時間來實現“造血”功能。
但是,一些市場分析人士給出的預測沒有冀光恒那樣樂觀。他們認為,2025年平安銀行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還可能下滑,直到2026年才可能實現正增長。【《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