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社會調查數據表明:
目前,從孩子出生到上小學期間,有超過80%的家庭,存在老人幫忙帶娃的情況。
不得不說,老人帶娃已然成為了不少家庭的養育常態。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哪怕是老人帶娃,也會存在兩種情況。
其一,年輕家長需要早出晚歸的工作,為了不影響睡眠質量,會讓孩子晚上跟老人一起休息。
其二,另外一種是不管多累多晚,都會把孩子抱到自己屋里,跟自己一起休息。
可能在不少人看來,選擇哪一種都無傷大雅,畢竟各家的具體情況不一樣。
可事實上,從長遠來看,孩子小時候的睡覺方式,對他的性格、情感發展,甚至是對世界的看法,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般來說,“跟媽睡”與“跟老人睡”的孩子,在10年后,或許會存在3點明顯差距。
接下來,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01.安全感與親子依戀關系的差異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
0—6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
一般來說,媽媽這個角色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戀對象。
如果孩子長期和媽媽一起休息,那么就能夠通過肌膚接觸、安撫和穩定的陪伴,建立更強的安全感。
反之,如果孩子主要跟老人一起休息,就可能因為媽媽陪伴不足,而產生“分離焦慮”。
甚至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更強烈的依賴或者情感疏離。
就比如我朋友的一個孩子,就是由奶奶帶大,每晚跟著奶奶一起休息,媽媽因為工作很少陪伴。
上學后,孩子在陌生環境里就顯得更容易緊張,遇到困難也不愿意跟父母傾訴。
久而久之,心理上出現了很多問題,后來不得不先退學,進行調整。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依戀理論中就強調說:
嬰幼兒時期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的互動模式,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情感調節能力和人際關系。
甚至說,很多和老人一起長大的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會更加緊張和生疏。
02.獨立性與生活習慣的差異
一般來說,老人帶娃更傾向于“過度照顧”。
比如說半夜頻繁給孩子蓋被子、哄睡,甚至說不管啥時候,都習慣于給孩子“把尿”。
而媽媽在帶孩子時,會更早的培養孩子的獨立入睡習慣,比如說分床訓練、自主入睡等。
這種養育方式上的差異,會讓孩子的生活習慣,產生深遠的影響。
就比如說,習慣跟老人一起休息的孩子,可能更依賴外界的安撫,獨立性更弱。
而從小跟媽媽一起休息的孩子,更適應獨自面對一些挑戰和考驗,比如說住校、旅行等。
這種日復一日的成長環境的不同,對孩子未來的抗挫力、獨立自理能力,都會進行深層次的塑造。
03.性格塑造與情緒管理的差異
媽媽的陪伴,更注重情感交流和規則建立。
比如說會講睡前故事、聊天,幫助孩子宣泄、理解情緒。
而老人帶孩子,可能更關注“吃飽穿暖”等方面的問題,在情緒引導上顯得薄弱許多,也無法給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引導。
就比如同事的雙胞胎兒子,原來因為居住條件和生活現實等原因,只能帶一個孩子在身邊,另一個讓孩子奶奶帶回了老家。
后來等到快上幼兒園時,家里也買了新房,才把兩個孩子接到一起。
但是一上幼兒園,就發現差距很明顯。
奶奶帶大的孩子,缺乏生活常識,性格也顯得唯諾怯懦一些,就算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也不敢表達想法。
可是媽媽帶的孩子,自理能力就很強,而且很擅長表達情緒,遇到問題,也具備更好的表達能力,愿意跟父母傾訴。
這就像美國心理學家西格爾說的那樣:
父母與孩子的情感共鳴,能夠幫助孩子發展情緒調節能力,如果孩子從小缺乏深度的情感互動,未來更容易出現情緒管理問題。
但很顯然,老人往往在這一方面,就顯得相對薄弱一些。
當然,我們也并不是說孩子跟老人睡就一定不好。
畢竟有許多孩子,也在家里老人的養育下健康成長。
但我想說的是,對于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老人的養育模式,更顯得內斂、保守、傳統一些,而這些對于孩子的成長,勢必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而年輕家長的陪伴,不僅能在孩子早期,給予安全感和情感互動,更能對孩子的成長,進行積極的引導。
所以說,如果條件允許,還是要盡量多參與孩子的睡前時光。
因為孩子的成長差距,就藏在每一天的陪伴細節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