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關系中,父母很容易陷入一種災難化思維:
孩子這樣可不行,這種狀態太糟糕了,要廢了。
父母這樣想的時候,就會陷入無盡的焦慮,以及想要把孩子掰過來,讓孩子走上正確道路的想法。
父母的擔憂和合理化推斷有很多,比如:
孩子一放學就知道玩手機,作業什么都不主動寫,將來肯定就厭學,慢慢休學了;
孩子連學習這點自制力都沒有,將來怎么養活自己,只會啃老可不行;
孩子太拖拉了,照這樣下去,可怎么辦,根本沒有未來。
聽起來似乎孩子馬上就要擺爛和廢掉了,可是仔細一看,基本都是父母焦慮下的關心則亂,也是父母一慌亂之后的災難化思維在作祟。
事實上,父母擔心的事,大概率都不會出現。
但持續的災難化思維,會固化父母的思維方式,也會讓父母陷入恐慌中,對改變孩子的執念愈發強烈。
當父母固執想要改變孩子時,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與排斥,進而引發連鎖的親子關系矛盾與沖突。
災難化思維,會讓父母把自己胡思亂想的推斷,信以為真,進而自己嚇自己和循環焦慮。
從心理學中看,災難化思維會放大消極思想,也會夸大風險與威脅,造成與現實完全不相符的過度擔憂。
事實上,孩子的表現根本沒有那么糟糕,只不過是青春期的正常反應而已。
但被父母的焦慮放大之后,就變成了天塌的大事。
一方面過分夸大了威脅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低估了孩子應對困難的能力。
自動化的陷入焦慮,最先困住的是心理能量,這種恐懼心理會加速焦慮和失控。
越失控時,父母越想掌控,越想掌控,會越失控,會助長災難化思維的強度。
如果這時父母能有意識的退后一步,允許青春期的孩子有點情緒,有點脾氣,使使小性子,說說威脅的話。
但不要過度反應,也不要刻意糾正孩子。
孩子那么隨口一說,父母就那么隨口一聽,就可以翻篇了。
這是父母的淡定與包容,允許孩子好好生氣,也允許孩子躲進房間,自己消化一下情緒。
父母克制想要糾正孩子的欲望,也克制講道理和說教,克制急于滅火的迫切。
孩子獨自呆一會,發泄或傾泄完情緒,孩子就慢慢恢復正常了。
這也是孩子在面對問題,面對困難,面對挫折時自己獨處和慢慢恢復的情緒自調節功能。
要相信孩子是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只是父母需要給孩子信任,也需要給孩子時間。
對于父母來說,眼睜睜看著孩子犯錯,浪費時間或掉坑而不能拉一把上岸,是很煎熬的。
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有自己的課題,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喜好與判斷,也有自己的想法與習慣。
父母即便再怎么愛孩子,也不能越俎代庖孩子的人生與思維。
不管孩子,允許孩子躲一會,允許孩子發一通脾氣,允許孩子在錯誤的路上走一段,這是父母對孩子的允許,也是父母對孩子的信任。
放手孩子,克制家長想要糾正孩子的心,就能從“山窮水盡疑無路”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之前也有災難化思維,總覺得自己要是不管孩子,孩子就廢了,就會走很多彎路。
但恰恰是我什么都不敢放手孩子,什么都不允許孩子,甚至連孩子生氣,我都想快速熄滅孩子的情緒。
這是變相的控制,也是家長對孩子不允許,更是災難思維之下的不敢松手。
直到孩子遭遇了情緒問題之后,我才不得不放手,讓孩子自己試錯,讓孩子自己做主,讓孩子自我負責。
曾經以為我不管孩子就會廢,真的當我放手不管后,孩子反而更積極樂觀和從容淡定了,不像之前那么脆弱與自負。
能坦然接受挫敗,也能開啟重新出發的勇氣。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獨立,而是家長不敢松手。
當家長敢于放手孩子,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節奏來時,孩子反而走得更篤定,逆商也更強,學習也更有自驅力。
因為孩子品嘗到了自己做主的颯爽,開始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