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被“扁鵲”說,中午被“李白”說,下午被“祖沖之”說,晚上沒睡著還要被“李時珍”說……最近,在AI加持下,教科書上的人物插圖好像都“活”了。各行各業的“老祖宗”紛紛化身“暴躁哥”“暴躁姐”,以情緒化的表達發出靈魂拷問,那句“回答我”更是火爆出圈。
知識就這樣“以暴躁的方式進入腦子”。在一幀幀的視頻里,AI化的古人們以回應網友質疑的方式講述自己。杜甫咆哮訴說“安史之亂”,蘇軾憤懣吐槽“一路被貶”,唐伯虎在線回懟“不務正業”,宋徽宗傲嬌炫耀“瘦金體”……網友們越看越上頭,笑談“仿佛8G沖浪連上古代WiFi”。
破次元壁的結合,讓原本存于歷史的“紙片人”立體豐滿了起來。他們說著Z時代熟悉的熱梗,表情生動、語言詼諧,讓略顯晦澀的知識變得有趣,不失為一種新的表達。
然而用當有度,不可惡搞。就像很多網友的感受一樣,初看乍覺新鮮,但刷得多了,便生出一種審美疲勞。不管扁鵲還是李白,每個“老祖宗”都用同樣的語調咆哮,展示著同一種“暴躁”,連孫悟空和被武松打的虎都開始要求“回答我”。這不僅是將歷史人物扁平化了,還可能導致知識的碎片化和庸俗化。
今天,生成式AI技術飛速發展,讓歷史名人走出“故紙堆”,融入現代語境,不失為一種特色傳播。但趣味科普不是濫用惡搞,跟風之時應當保持對歷史的基本敬畏。倘若為了戲謔而戲謔,僅僅停在流量思維,看似是在挖掘文化寶藏,其實是對歷史資源的誤解乃至浪費。
仰望中華文化星空,群星何其閃耀。或憂國憂民,或瀟灑豁達,或婉約細膩……那些留在歷史脈絡中的“頂流”,個人氣質之參差,精神世界之廣博,遠非一個“咆哮體”能表達。準確地說,它是創新,但僅僅只算創新的一種,“老祖宗”們值得更精彩的呈現,也期待更多元的表達。
從《如果國寶會說話》的詩意解說,到“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短劇爆火,再到“回答我”的魔性輸出,這些年,中華傳統文化的面孔越來越鮮活,源源不斷給人以驚喜。守住技術的邊界,和歷史真誠對話,呈現各有千秋的文化景致,才能不斷碰撞出當代文明的火花。
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本期編輯:李瑞盈(實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