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至24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CDF)在北京隆重舉行。
本次論壇吸引了上百位來自主要國際組織、全球跨國企業和重要研究機構的代表參會。
其中,三星李在镕的行程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中國市場對于三星的重要性
據韓媒Chosun報道稱,三星電子董事長李在镕時隔兩年再次訪問中國,并出席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22日,李在镕與高通CEO克里斯蒂安娜·阿蒙(Cristiano Amon)一同參觀了國內一線電動車工廠。
在剛剛經歷了股東大會的“反省”與“痛批”之后,此次訪問被視為三星對中國市場重點關注并探尋深化合作的重磅信號。
事實上,在中國科技戰博弈中,韓國看似置身事外,實則正承受著“夾縫求生”的劇痛。
這場大國博弈的蝴蝶效應,正將韓國推向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技術依賴、供應鏈斷裂、市場萎縮的三重危機,讓這個曾經的“半導體之王”步履維艱。
而作為韓國頭部企業的三星,更是如此。
以半導體為例。
美國對華為高端芯片進行了禁令,這直接導致三星的半導體出口受到重創。
2023年起,三星關閉了其在中國的多家手機及半導體工廠;2024年9月,三星在中國的偏光片資產被出售給諾延資本和恒美光電;2025年2月,昆山三星電機有限公司完成清算工作。在混合鍵合技術等新興技術領域,也不得不與中國存儲廠商合作。
此外,中國對鎵、鍺等半導體關鍵材料的出口管制,也掐住了韓國半導體制造的咽喉。韓國雖試圖從印尼、烏克蘭采購替代資源,但供應鏈穩定性已大不如前。
然而,得益于中國《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相關舉措,三星在2024年銷售額依然實現大幅增長。
據三星2024年財報顯示,中國的進口額度依然高達64.9275萬億元,遠超同期對美出口額61.3533萬億元。
這也是三星不敢放棄、不愿意放棄中國市場的主因,中國市場對三星的重要性已經逐漸超越其他任何一個市場,成為其全球戰略布局的關鍵所在。
左右搖擺的三星
美國強推“友岸外包”,施壓韓國加入“芯片四方聯盟”,試圖孤立中國;而韓國夾在中間,
既要保住中國市場,又不敢得罪美國。
作為一家深度依賴全球供應鏈和市場布局的企業,三星不得不在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尋求平衡,而這種平衡的難度正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升級而不斷增加。
根據1月22日美國參議院收到的各企業行賄申報內容,2024年,三星集團在美國政界游說的支出高達698萬美元。這其中不乏資助對中國半導體持強硬立場的議員。
有公開資料顯示,韓企代表三星曾支持美國國會眾議院“中國特設委”前任主席、威斯康星州前聯邦眾議員邁克·加拉格爾。邁克·加拉格爾曾提出強烈呼吁,要求拜登政府對中國的經濟脅迫采取強硬立場,敦促商務部將長鑫等中國半導體頭部企業列入實體名單,并嚴禁美國技術流入其關聯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三星電子將具備大宗產品屬性的DRAM市場視為必爭之地,這一布局可能對中國本土存儲廠商構成更猛烈的競爭威脅。
然而,從需求端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DRAM消費市場之一,在服務器、消費電子等領域的需求持續強勁,中國廠商若能抓住韓企戰略調整的窗口期,加速技術迭代和生態構建,未來有望在全球存儲市場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與此同時,韓國昔日的“技術代差優勢”也正在消失。韓國《中央日報》直言:“中國不再是學生,而是危險的對手。”
過度依賴“兩大巨人”的三星
大家也知道,韓國GDP的40%依賴出口,而出口的60%集中于半導體、汽車、石化三大產業。
而在中美科技戰的棋盤上,韓國就像一塊被爭奪的“高地”——既想借美國之力維持技術霸權,又離不開中國市場這個“金飯碗”
。當“安全優先”取代“效率至上”,韓國引以為傲的全球化產業鏈正被撕得粉碎。
這場戰爭的終極啟示是:沒有永遠的“中立國”,只有清醒的“生存者”。韓國若不能打破“技術附庸”的宿命,三星、SK海力士等韓企終將在大國碰撞中淪為犧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