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安化縣煙溪鎮的云海山巔,一座占地50畝的現代化紅茶產業園正悄然崛起。這里,承載著一位企業家反哺家鄉的赤子情懷,也見證著一片綠葉如何撬動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從建筑工地的創業者到紅茶產業的領軍人,夏建康用20年光陰書寫了一段“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故事。他以6500萬元投資為筆,以科技與情懷為墨,在煙溪大地上繪就了一幅“茶業強、鄉村美、百姓富”的振興畫卷。
從“泥腿子”到企業家:山野少年的逆襲之路?
1975年,夏建康出生在煙溪鎮天茶村一個貧寒農家。初中畢業的他,早早扛起鋤頭,在祖輩的茶園里日復一日地采茶、種地。然而,少年的心始終向往山外的世界。1999年,24歲的他揣著幾十元路費,只身闖蕩長沙。建筑工地的烈日、貨運司機的顛簸、打工生活的艱辛,淬煉出他骨子里的韌勁。“不能一輩子給人打工!”2007年,他咬牙從家鄉信用社借來5萬元,在長沙渣土行業摸爬滾打。
命運的轉折出現在2013年。彼時的長沙正值房地產黃金期,夏建康抓住機遇創辦湖南湘安土石方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從承接市政工程到開發農業項目,他將這家最初僅有數名員工的小公司,打造成年產值超3000萬元的綜合型企業。但事業巔峰之際,他心中始終有個聲音在回響:“煙溪的茶農還在為銷路發愁,家鄉的紅茶不該被埋沒。”
以茶為媒:科技賦能傳統產業的破局之道?
2019年冬,夏建康帶著全部身家回到煙溪。彼時的安化,正以“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政策掀起返鄉創業熱潮。在鎮黨委書記的支持下,他走遍4萬畝高山茶園,發現制約產業發展的癥結:傳統作坊式生產導致品質不穩,品牌缺失讓好茶賣不出好價。“必須建一座現代化產業園!”2020年,湖南煙溪紅茶葉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6500萬元投資砸向這片土地。
?標準化突圍?:32畝產業園內,7600㎡標準化廠房拔地而起,全自動紅茶數控生產線實現98%工序智能化。2000㎡陽光萎凋房通過物聯網溫控系統,將茶葉活性酶保留率提升至92%,徹底告別“看天做茶”的歷史。
?科技加持?:與湖南省茶葉研究所的戰略合作,讓包小村研究員領銜的專家團隊扎根煙溪。他們獨創的“五維品質管控體系”,將分子生物學技術融入制茶工藝,培育出煙紅9號、99號等專利茶種,22項核心技術筑起競爭壁壘。
?三產融合?:茶園不再是單一的生產基地。資江茶道文化走廊串聯15處茶旅打卡點,茶湯溫泉、茶膳民宿年吸引游客超2萬人次;萬噸級紅茶陳化窖開創年份茶收藏市場,讓茶葉成為“可升值的文化資產”。
綠葉生金:鄉村振興的“煙溪模式”?
走進今天的煙溪紅茶產業園,生產線上的智能機械臂與采茶女的竹簍相映成趣。這里既有年產能2000萬元的工業效率,也保留著手工揀剔的傳統溫度。對于當地百姓而言,夏建康帶來的遠不止就業崗位——
?人才回流?:500個就業崗位中,45%為返鄉青年。95后姑娘劉慧從深圳電子廠回到茶園,如今已是數控生產線技術骨干:“以前覺得種茶沒出息,現在才知道一片葉子也能玩轉高科技。”
?農戶增收?: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茶農鮮葉收購價提高40%,核心產區戶均年收入突破8萬元。更創新的“數字茶田”認購模式,讓都市消費者遠程認養茶樹,農戶提前鎖定收益。
?品牌出海?:從斬獲國家地理標志的“煙溪紅”公用品牌,到登陸國際茶葉博覽會的“天尖·金尊”系列,煙溪紅茶均價從每斤120元躍升至600元,海外訂單覆蓋23個國家。2024年,企業帶動全鎮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3億元。
站在煙溪紅茶產業園的觀景臺,夏建康常望著連綿的茶山出神。那些他兒時揮汗如雨的茶園,如今已變成物聯網監測的智慧基地;那些曾為滯銷發愁的鄉親,如今笑著稱他為“茶葉司令”。從一個人的創業夢到一座鎮的產業革命,夏建康用行動詮釋著“歸鄉”的深意——這不僅是一次地理意義上的回歸,更是一場以產業振興激活鄉土血脈的深刻變革。正如他所說:“我要讓世界知道,最好的紅茶不在印度、不在斯里蘭卡,就在中國安化的云霧深處。”(國際日報 記者汪兆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