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藝術策展在當代藝術發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城市主題策展已經成為建筑和城市思潮影響社會的重要媒介,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進入存量規劃時代,城市主題策展因其溝通社會、引發公眾參與、推廣城市理念的重要作用而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論文在總結策展在藝術史與建筑和城市理論發展史地位的基礎上,提出存量規劃時代城市主題策展的關鍵內容。結合首屆京津雙城影像展的全過程回顧,提出當代城市專題策展的完整路徑,并結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線上同步全景影像展及展覽后評價工作進行闡釋。
本文字數:8720字
閱讀時間:27分鐘
作者 | 侯鑫,葉薪悅,周文婷,吳楚,呂青璇,蔣思佳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關鍵詞
策展、存量規劃時代、城市影像展、首屆京津雙城影像展、展覽后評價
01
策展及策展人制度的發展
策展、策展人(curation \ curator)從詞源上看,源自拉丁語curare,意為“照管”,其字根 cure 有“治愈、照顧”之意,字尾 or 有“行為者”的含義。2策展人通常指基于博物館所具備的展示功能,對藏品進行征集、保存、陳列等工作的專業人員。早期策展人的出現是“文藝復興”運動后期,隨著私人博物館出現和繁榮而出現,而策展人這一概念傳入中國內地則到了20世紀80年代。
1.1 策展及策展人的起源和功能
最早有詳細文字記載的系列專題展覽是從17世紀開始由意大利羅馬圣薩爾瓦多修道院舉辦的年度美術展覽,其準備工作負責人朱塞佩·佩齊則為歷史上最早的策展人。古典時期的策展人更多是充當協調和組織者的角色,而在18世紀晚期,法國巴黎舉辦了大量的藝術展覽,著名策展人布朗切利在一次美術展覽中將作品進行歸類整理,由此出現了學術展覽的雛形。近代出現的大型藝術博物館中有以某個地區或時代藝術藏品的研究、保管、陳列為責的專業人員,這就是早期的藝術機構常設策展人。與之相對的是具有一定專業學術背景并根據其自身學術理念對展覽進行組織策劃,且不屬于任何博物館等展覽組織機構的獨立策展人。
由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較短,早期的藝術展覽機制因在策展的主動性、展覽理念的原創性與策展的專業性和學術性三方面的欠缺,更多可稱為“組織”而缺少“策劃”。“策展人”一詞最先就是被臺灣策展人陸蓉之翻譯提出的,而策展概念真正在我國生根發芽是20世紀90年代獨立策展人制度進入中國大陸藝術界,策展的理念及展覽的組織策劃方式也向多元化發展。
1.2 策展制度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末,隨著我國對外開放走向深入,各種藝術團體和展覽活動在以“八五美術運動”為代表的浪潮中層出不窮,并為策展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舉辦興起了“批評家集體策劃”的新的策展機制,標志著中國策展人制度的萌芽。面對意識形態和舊有藝術體制的制約,中國策展人在市場和學術上尋求當代藝術的合法化。1992年的“廣州·首屆90年代藝術雙年展”便采用與民間企業合作進行融資,在市場經濟合法性的保證下,為當代藝術找尋商業生存空間,開創藝術與市場合作的策展新模式。中國藝術家首次進入重要國際展事活動是在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強化了國內對國際藝術展覽模式的認知。而中國策展歷程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2000年“海上·上海:第三屆上海雙年展”的舉辦,其有兩大歷史性意義:一是裝置藝術、攝影藝術等原不被官方接納的新媒介藝術公開入選進入美術館;二是展覽正式引入國際通行的策展人制度,開啟了中國策展人制度持續發展的可能。
1.3 策展的藝術與社會學意義
策展已經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書寫的方式,是中國當代藝術爭取權利和自由的方式。作為公認的八大藝術門類之一的建筑與城市藝術,必然也會與策展產生頻繁的交集。尤其是當前我國城市化進入后半程的歷史節點,城市主題展覽是公眾參與的重要渠道,能夠作為公眾了解規劃的重要渠道,為促進公眾參與科學技術的社會建構提供路徑和平臺,推動實現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是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能夠記錄城市歷史,留住城市風采;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徑,現狀展覽、存量規劃成果展覽,能夠加強信息交流和共享,因而在建筑與城市理論發展的重要節點都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4 建筑與城市領域的著名策展
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始于1980年,其展出的眾多作品代表了當今建筑發展的最新理論認識與實踐成果,堪稱國際展示當代藝術的最高展會。3我國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是全球首個以“城市和城市化”為固定主題的常設性國際雙年展。蘇州金雞湖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廣州雙年展等著名的展覽中都有建筑與城市主題的展覽。
02
面向存量規劃時代的城市影像策展
2.1 傳統策展的內容與構成
在傳統藝術展覽中,線下展覽為主要組織形式,已經形成了專門的學科框架,此方面的書籍論文蔚為大觀。策展人在這一過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負責策劃、組織、實施和管理整個展覽過程,以確保展覽的成功和有效性。
表 1 傳統策展主要內容
2.2面向存量規劃時代的城市影像策展新趨勢
2.2.1 存量規劃時代的新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城鎮化發展的下半場,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存量規劃時代更需要公眾切身參與,城市影像展覽對于提升公眾審美意志、促進城市公共空間更新與美化以及實現人類社會詩意棲居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并具備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城市變革抓手的條件。
2.2.2 數字孿生視角下元宇宙云展廳的發展
近年來,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網絡通信技術等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存量規劃時代下,“網絡經濟”助力“實體經濟”、“虛擬展覽”拓展“實體展覽”的服務范圍逐漸成為重要趨勢。新技術為存量規劃提供新的維度,尤其是數字孿生技術,其在物理空間的基礎上完成展覽空間在虛擬世界的全映射,并實現無縫融合。它與全息技術共同打造出全新的展覽空間形態——可視化三維空間,以虛映實、以虛控實、虛以實用,不斷優化觀展環境,提高游覽者的具身化體驗,滿足其多元化觀展場景的需求,使其在展覽策劃中的應用有了更多可能,并創造出難以親歷的觀展場景。
2.2.3 城市影像策展的展覽后評價
綜上所述,存量規劃時代需要引入廣泛的公眾參與,通過一系列城市空間的“微更新”與城市使用方式的“再創造”,共同實現城市結構的調整與功能的升級。新時代的城市主題策展針對重要的城市發展問題積極策劃,借助展覽內容的復合化、展出方式的線上線下融合的多元化,促進公眾參與社會構建。展覽在此成為公眾了解規劃的重要渠道,為促進公眾參與社會建構提供路徑和平臺。因此,絕不能將展覽的完成視為工作的結束,恰恰相反,展覽應該是一系列工作的起始。所以,展覽結束后,針對展覽主題在社會大眾中的反響和認識,進行數據統計,搜集反饋聲音,并為下一步城市更新實踐的開展做理論和輿論準備。
存量時代的城市發展為傳統藝術策展增加了新的內容,筆者近年來深感城市更新工作從內容和形式上對傳統的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全方位突破,規劃師必須轉換身份,將增量規劃時代的建設者和設計者的身份轉換為召集者、協助者和教育者,因而自覺從事了大量的城市專題影像策展,2023年中下旬開始,作為主要策展人之一完成了首屆京津雙城影像展的系列工作,下文將結合這一展覽的情況具體介紹面向存量規劃時代的城市影像策展的內容構成。
表 2 《面向存量規劃時代的城市影像策展》技術框架
03
實證研究——京津雙城影像展的策劃與構成
3.1 京津雙城影像展的背景與內容
3.1.1 京津雙城影像展的背景
背景1:“京津雙城聯動發展”的提出
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發展,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并對推進京津雙城聯動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津京雙城記”。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明確將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強調“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上提出:要高度重視區域發展,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推進“京津雙城聯動發展”。
背景2:京津工業遺產更新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工業遺產作為一種新型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的歷史遺存,是無可替代的城市特色,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維護城市歷史風貌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6月,國家文物局下發了《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全國各地的工業遺產保護行動開始廣泛開展。京津冀區域作為我國工業遺產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具有類型與數量的雙重優勢,也肩負著新時代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引領示范重任。促進京津冀地區工業遺產再生及聯動,將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動力之一。
3.1.2 京津雙城展的內容
為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就京津冀協同發展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天津市城市規劃學會、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京津雙城記”城市影像展,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影像學術委員會擔任學術指導,旨在聚焦北京和天津兩座城市老舊工業遺產更新,通過攝影的視角呈現展示老舊工業建筑的現狀,以及在更新改造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城市面貌的改變,同時分享探討兩座城市中老舊工業建筑存量更新的實踐經驗與存在問題。
展覽內容
以北京市、天津市范圍內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為主題,包括但不限于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展示、生產工藝與流程、工人生活、工業大院生活區風貌、城市更新及活化利用等。聚焦兩座城市的工業遺產更新,旨在采用攝影視角,通過圖片展現城市老舊工業建筑的現狀,以及在更新改造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對城市面貌的改變,展示北京和天津兩座城市老舊工業建筑存在的問題和存量更新的實踐經驗。
圖 1 展覽巨幅海報
展覽創新點
(1)選題的專業性:國內規劃領域首次針對京津工業遺產的專題展覽,采用城市規劃和歷史保護的專業視角,針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問題進行專業剖析。
(2)形式的多樣性:不僅僅包含平面的攝影,還包括平面構成、視頻、全景多種藝術手段,并在展覽版塊的層級下組織多個“微專題”的方式來豐富展覽形式。
(3)思想的深度性:從工業遺產的科技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審美價值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等等,各個角度剖析工業遺產對于城市的意義及其發展方向。
(4)展覽的科普性:在素材的選擇和內容的傳達上,關注信息的傳播性,同時借用多種手段開展線上線下相融合、云媒體與官方媒體相結合的宣傳方式,力爭使該展覽成為城市和行業的現象級活動。
表 3 重要活動時間線及后續安排
表 4 京津雙城影像展內容結構
3.2 展覽板塊的確定——工業遺產的價值構成研究
本次京津雙城展策展之初就展開了“工業遺產的價值構成研究”,現代符號學認為,若某個物質性的、可被感知的對象能夠用來表達除它之外的其他對象,則該對象就可以被定義為一個符號;而該事物出去本身的使用功能外,還能被用于表達和傳遞其他信息和意義。一座城市的工業文化一直不僅包含復雜的符號系統,其本身也是可以被感知、理解與記憶的對象。本次展覽從符號的視角來討論城市的工業文化的意義,從文化與精神的層面來研究城市工業文明的遺存更新之路。
在傳統的保護價值構成研究上,以往的學者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關于遺產價值的界定,將工業遺產的價值從歷史、藝術、科學三大維度加以剖析。4歷史價值是工業遺產的寶貴內核,它見證了人類、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變遷,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材料;藝術價值體現在工業遺產的空間實體;科學價值強調工業遺產在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而隨著對工業遺產價值認識的增加,人們開始愈發關注工業遺產的地方歸屬感、文化認同、集體記憶,以及人與遺產之間的日常互動。
綜合上述既有工業遺產價值構成的研究,展覽板塊的設計不僅通過影像作品展示工業廠房、生產設備、工業流程的技術之美,傳達老舊工業建筑的歷史、藝術、科學之美,更是展出了有關工人生產生活回憶的系列攝影作品,集中體現了人們對于工業發展時代的集體記憶與人文關懷。另外,結合城市規劃的專業背景,展覽板塊的設計上創新性地選取了京津典型工業遺產保護與更新的優秀案例作為重要篇章,將城市規劃師的鏡頭聚焦于北京和天津兩座城市老舊工業遺產更新改造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城市面貌的改變,用影像作品的方式分享和探討兩座城市中老舊工業建筑存量更新的實踐經驗與存在問題。
最終展覽共包含五個版塊,具體版塊設計如下
(1)星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京津兩城工業遺產歷史之久遠、類型之豐富,為北方之最,帶動京津冀區域乃至中國北方的工業發展。本篇分別概述京津兩地的工業遺產分布狀況,展示代表性遺存。
(2)工業風:工業遺產的美,體現在工業廠房、生產設備、工業流程的技術之美,本篇選取京津兩城重要的工業設施、大型設備、生產流水線、構件細部等,反映工業之美、工藝之美、科技之美。
(3)憶往昔:工業遺產是城市空間與歷史脈絡的核心構成要素之一,廠房里留下幾代工人的工作痕跡,生活區灑滿生生不息的時光印記,是城市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無可替代。
(4)煥新生:本篇選取典型工業遺產保護與更新的優秀案例,展示在低碳環保與文化保護的雙重需求下,如何賦予工業建筑新的使用功能和實現工業設備的景觀再利用,反映工業遺產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及再利用價值。
(5)城市潮:本篇主要展示工業遺產融入城市生活的場景,包括工業遺產更新后的煙火氣、人群與工業場景的互動、工業建筑里拍攝的場景人像等,反映工業遺產及其風格符號在城市文化創新中的巨大潛力。
圖 2 天津展區章首頁海報
3.3 展陳設計
3.3.1 展廳設計
此次展覽嘗試打破機械劃分兩城市的常規展陳方式,采用攝影、構成、視頻、全景影像等多元視覺藝術手段,將兩地作品深入融合。展陳路線以京津工業遺產背景、工業廠房印記、工人的生活印記、工業遺產更新實例及工業遺產與城市生活為總思路,并結合適當的文字介紹,集中普及京津雙城工業遺產存留的基本情況、展示其社會價值以及發展可能性,從而激發歷史遺存的獨特美學價值,成為回應過去、尊重當下、面向未來的文化媒介。
(1)北京展廳
北京展廳位于北京市規劃展覽館三層,環繞在北京建成區的巨幅城市模型上方,整個展覽空間設計了清晰的“口袋式”環形流線,兼具連貫性與故事性,從星星火到城市潮,參觀者跟隨流線完成了一次工業印記之旅,感受了京津工業遺產的興起、衰落與重生。
圖 3 北京展廳(圖片提供 常雨時)
(2)天津展廳
天津展廳位于天津市規劃展覽館一層的臨展區,相對北京展區空間更為獨立,但是展陳面積縮水,展覽空間的高度缺乏變化。展陳思路以對稱布局為主,展覽空間設計了靈活的“回字形”流線,形成了一個個開放包容且有機圍合的空間,將各個區域的展陳串聯起來,同時結合多媒體等形式的展示,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為參觀者感受工業遺產的價值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為增加展覽的公眾參與感,天津展區在入口處設計制作了巨幅的車間實景海報,成為備受參觀者喜愛的打卡點。
圖 4 天津展廳
圖 5 天津展區主視覺合影海報
(3)線上云展廳
本次展覽基于線下展廳與大數據的協同合作,通過云平臺的設計與制作等步驟,搭建攝影展的全息影像“云展廳”。相較于傳統的線下展覽,線上虛擬展廳的建設依托互聯網平臺,觀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暢游展廳,即便線下展覽撤展后也可長期保留。與此同時,線上虛擬展廳的建立也為行業搭建起了與專家對話的平臺,加強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觀眾之間的文化交流。
圖 6 線上展廳及其鏈接
(https://www.720yun.com/vr/81fjkdmmsm7)
本次展覽基于線下展廳與大數據的協同合作,通過云平臺的設計與制作等步驟,搭建攝影展的全景影像“云展廳”,實現各項展覽的輪播展示,令線上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到展覽中,拓展觀展體驗方式,豐富視覺影像傳播渠道。
圖 7 全景影像應用
3.3.2 展覽整體滿意度分析
為收集和整理觀眾對本次展覽的意見和感受,并將具有針對性的優化信息反饋給策展人員,為后續展覽設計積累經驗。研究人員在天津展區現場發布調查問卷,根據問卷統計分析并結合評分法對本次展覽整體滿意度評價做出分析。(問卷見附錄)
結果表明,展覽的主題(4.73)得分較高,其次是作品質量(4.65),這說明觀眾對于本次“工業風與城市潮——京津雙城記” 攝影展的主題較為感興趣,同時對于參展作品的質量及效果認可度很高。在具體的展陳空間評價上,展覽規模布局的評價較高(4.26),其次是內部流線(4.12),而環境氛圍(3.78)的得分較低,表明觀眾認為展廳的空間布局及板塊設置做得不錯,但在展廳工業氛圍的營造方面做的還不夠。在展廳區位交通中,展廳區位的得分較高(4.31),展廳公共交通便捷程度(3.96)和停車便捷程度得分(3.62)均較低,總體而言,展廳位于天津意風區,是城市中心地段,但外部交通便利度則稍欠缺。
表 5 展覽滿意度評分表
總體而言,本次展覽的工業風主題是所有指標中得分最高的,但展覽的環境氛圍得分較低,說明觀眾對于工業遺產的現狀與保護利用這一主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展覽中對于工業氛圍的營造還有待加強。在后續的展覽中,將融入具有工業特色的互動性展品或裝置、打造交互空間從而塑造能夠吸引人停留的場所是提升展廳氛圍的有效手段。
3.4 論壇組織
為深化本次展覽的理論內涵,在舉辦影像展的同時,也策劃舉辦《京津雙城工業遺產的低碳更新理論與實踐》專家論壇,經過反復研討,論壇邀請徐蘇斌、廖正昕、陶滔三位專家分別從不同維度展開主題講座——依次為《中國工業遺產研究概況》、《回眸與展望——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規劃考量》和《工業化的時代記憶》。各主題鮮明豐富且層層遞進,專家們對于工業遺產文化從具職業素養角度的傳承工作探討,再到城市規劃維度中規劃從業者如何保護利用工業遺產文化,最后回歸于攝影師的角度認識參與工業建筑的更新與視覺創造。
圖 8 《京津雙城工業遺產的低碳更新理論與實踐》專家論壇合影照片
圖 9 主要策展人之一侯鑫副教授主持專家論壇;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影像專委會主任委員同濟大學王偉強教授致辭
徐蘇斌從工業遺產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維度,對國際化視野下中國的工業近代化研究、工業遺產信息采集與數據庫建構、工業遺產排名價值評估、工業遺產再利用策略研究和從工業遺產保護到文化產業發展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廖正昕以從規劃視角下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出發,剖析世界遺產價值研究方法,構建北京歷史文化價值體系。
陶滔探討了個體對于工業建筑的更新與視覺創造。他以工業化、時代、記憶為引,對工業化進程中的城市化與產業升級、工業化遺跡與城市記憶的融合和工業景觀與藝術表現交融三方面分析工業遺產文化與普通公民之間深厚的聯結。
工業遺產文化中,保護傳承工作、規劃視角和公眾,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促進,共同反哺于工業遺產文化的發展壯大。三位專家在不同維度不同視角下豐富了本次展覽的內涵。
圖 10 專家論壇現場
(從左至右依次為天津大學講席教授、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徐蘇斌、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廖正昕、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影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陶滔)
3.5 問卷調查
為進一步探究存量規劃時代下城市影像策展與公眾工業文化遺產認知的關系,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與訪談等調研方式,問卷調查面向在北京與天津地區居住和生活的市民,線上征集問卷與線下展廳手工發放問卷相結合。
問卷調查最終共發出問卷137份,其中手工發放問卷68份,收回68份。網上通過問卷星征集到69份問卷,回收的問卷中無效問卷2份,有效問卷占收回問卷的98.5%。
本次調查從大眾對工業文化遺產的印象開始,通過對大眾對具體事物的定位來檢驗其對工業文化遺產概念的認識。調研發現線下工業文化遺產攝影展覽更有利于加深大眾對工業文化遺產的正確印象。
表 6 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同時,公眾更看重工業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認為工業遺產的存在對于保留城市歷史記憶、增強文化認同有積極意義。因此,京津雙城影像展對于提升公眾對北京天津工業文化遺產了解程度有明顯作用。
表 7 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線下觀展后,公眾認為有工業遺產具有保護價值的占比人數顯著提高,工業遺產規劃展對于公眾認識工業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起促進作用。公眾認為工業遺產的保護應當由政府與社會公眾投入的比例升高,體現存量規劃時代下公眾參與需求度的提高,也反映出當前在公眾工業遺產保護認知中公眾主體意識的提高。在聆聽完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影像專業委員會的專家論壇后,公眾對個領域專家建言獻策的重要性認知大幅提高,體現出城市影像策展對公眾參與的促進以及專家理論普及的重要性。
表 8 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3.6 后續巡展及論壇
“京津雙城記”城市影像展覽在京津同步舉辦后,于2024年3月17日在天津市和平區津投廣場舉行為期一月的巡回展覽,同時開設“城市影像與文化傳播”攝影論壇暨京津雙城影像展巡回展開幕式。
圖 11 論壇及巡展現場
04
結 語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以存量規劃為主題的城市策展,通過展示城市文化,喚起人們對存量如何更新與合理利用的思考。未來存量規劃的城市主題策展應在發現并解決城市問題、宣傳城市建設、推廣城市規劃理念、推動市民參與城市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以“城市策展”更好地促進城市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上滑查看全部)
[1]王檬檬. 1989-2000:策展推動下的中國當代藝術[D].西安美術學院,2017.
[2]曹璐馨. 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主題選擇與呈現[D].天津大學,2015.
[3]劉忠剛,劉洋. 文化遺產視角下的工業遺產保護價值評價探析——以沈陽東北制藥總廠南廠區為例 [J]. 中國名城, 2020, (09): 54-60. DOI:10.19924/j.cnki.1674-4144.2020.09.009.
[4]龍彬,余航.基于思維方式變遷的存量規劃研究轉向[J].
[5]孫志敏,張浩宇,李曉松. 基于扎根理論的工業遺產的社會價值研究——以大慶石油工業遺產為例 [J]. 城市建筑, 2024, 21 (01): 135-140+167. DOI:10.19892/j.cnki.csjz.2024.01.31.
[6]高珊. 線上虛擬展廳打造觀展新模式 [J]. 商展經濟, 2023, (21): 8-10. DOI:10.19995/j.cnki.CN10-1617/F7.2023.21.008.
[7]李世杰,王鶴洋,陳光. 基于使用后評價的工業遺產活力提升策略研究——以廣州太古倉為例 [J]. 裝飾, 2023, (08): 130-132. 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23.08.021.
[8]廖雨翔. 基于使用后評價(POE)的深圳市香蜜公園研究 [J]. 城市建筑, 2022, 19 (18): 92-94. DOI:10.19892/j.cnki.csjz.2022.18.28.
[9]苗力,蔡潔,李冰. 國內工業遺產地段保護與更新研究綜述 [J]. 低溫建筑技術, 2023, 45 (09): 10-13. DOI:10.13905/j.cnki.dwjz.2023.9.003.
[10]曾志涵. 新生于舊——策展事件對城市更新的影響[C]//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人民城市,規劃賦能——202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2城市更新).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建筑學院;, 2023: 10. DOI:10.26914/c.cnkihy.2023.052267.
[11]吳嘉琦,楊瀟,鄭穎. 歐洲城市形態學研究綜述:存量規劃下城市設計轉型的理論支撐 [J]. 城市建筑, 2023, 20 (03): 34-40. DOI:10.19892/j.cnki.csjz.2023.03.08.
[12]周晉. 行動規劃理念下的存量型城市設計策劃方法與實踐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8.
[13]李欣建,湯黎明,趙渺希. 存量規劃背景下城市設計策略框架初探[C]//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沈陽市人民政府. 規劃60年:成就與挑戰——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6城市設計與詳細規劃).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城鄉規劃系;, 2016: 9.
附 錄
工業文化遺產與攝影展相關問題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向右滑動查看更多)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23YJA630032)
*本文為202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理論研究 | 王明田:縣城體檢指標與方法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共享城市理念下城中村更新改造研究——以成都伏龍小區為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更新空間,更新生活:外灘街道山北街區更新和治理一體化機制探索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