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建筑時聞(ID:Akacqi-cs001)
本文已獲得授權
張江之尚效果圖方案
近日,由上海建工一建集團承建的張江之尚(原張江水泥廠)項目迎來新的進展。截止目前,改造部分的“八聯筒”外壁已完成斜切,新建結構全面進入上部施工階段。這不僅為上海城市更新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更以“工業遺存+大師設計+數字建造”的創新模式,為全球城市更新提供了中國樣本。
張江水泥廠原貌
原張江水泥廠(又稱浦東水泥廠)始建于1971年,其“川沙型”窯外分解窯技術曾是中國建材工業的里程碑。2013年停產后,這片44萬平方米的土地被納入“張江之尚”項目規劃,與毗鄰的“科學之門”雙子塔形成歷史與未來的交響。
鳥瞰效果圖方案
安藤忠雄保留并重構了水泥廠的“八聯筒”——一組長41.6米、寬20.8米、高30米的巨型筒倉。他以“斜切一刀”的極簡設計,將規則的圓柱體切割為56.77°的不規則幾何形態,通過強烈的視覺反差,將工業遺存轉化為未來文化演藝空間的核心載體。
被切割后的八聯筒
被切割后的八聯筒效果圖
這一設計不僅延續了安藤標志性的清水混凝土美學,更以動態切割線隱喻“時間斷層”,讓歷史與當代藝術在此碰撞。
八聯筒效果圖方案
斜切工程堪稱一場“建筑外科手術”。面對4300立方米水泥硬塊垃圾和10.4米直徑的筒壁,上海建工團隊以數字化技術攻克三大難題,即:通過三個空間圓心坐標確定斜面角度,結合BIM建模生成數字孿生,誤差控制在毫米級;采用“蜘蛛人”人工鑿除、外骨骼機器人輔助作業,以及遠程操控無人挖機,實現安全高效清理;工人佩戴智能眼鏡實時查看全息3D切割邊界,確保斜切面與設計模型完全吻合。最終,團隊將筒壁切割為1.5米×2米的塊體逐塊吊運,38天完成這場精密“手術”,為后續清水混凝土內襯施工奠定基礎。
八聯筒項目現場
八聯筒斜切延時攝影
據悉,“張江之尚”集結了12位國際頂尖建筑師:馬巖松將原萬米倉改造為“太空船”頂棚的濱水秀場;柳亦春保留窯尾塔并植入可伸縮劇場;莊慎則利用煙囪構筑景觀地標。安藤的“八聯筒”與這些設計共同構成“工業記憶鏈”,未來將舉辦展覽、演出等沉浸式活動,成為張江科學城的文化引力場。
項目所在的張江科學城匯聚了全球50萬科研人才,三大主導產業(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對創新空間需求迫切。“張江之尚”以19棟研發獨棟、6棟文化商業建筑回應這一需求,通過工業遺存改造降低空間成本,同時以大師設計提升空間品質,形成“低成本高活力”的科創生態。
鳥瞰效果圖方案
正如安藤忠雄所言:“建筑應成為時間的容器。”斜切的“八聯筒”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象征著上海在城市化進程中,對歷史記憶的創造性轉化。當科學與藝術在此交融,張江的故事將續寫新的篇章。
夜景鳥瞰效果圖方案
文 章來源上海建工、 微來一建及相關網絡, 如涉及到 版權問題,請速聯系,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未經建筑時聞授權,禁止轉載,違規轉載必究。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建筑時聞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