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7月13日,余德耀美術館項目空間將舉辦上海藝術家殷漪的首次機構個展“我聽到了”。此次展覽將展出殷漪從前衛(wèi)音樂家的身份轉向當代藝術領域后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聲音藝術作品,包括聲音、影像、裝置、表演、聽覺劇場等多種形式,集中呈現(xiàn)其近年來關于上海以及都市公共空間中的聲音的聽察與研究項目。
殷漪,1978年出生于上海,二十歲時曾組建樂隊,集中探索數(shù)字音樂,并活躍于諸多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而立之年,殷漪第一次基于實地錄音進行創(chuàng)作,由此開啟聲音藝術的實踐與表達。他以藝術家、音樂家、策展人、高校教師等不同身份,圍繞聲音及其在社會結構中的功能展開持續(xù)觀察與深入思考。
向西(2019年)
殷漪自詡為“城市聲音拾荒者”,他從日常生活的偶然際遇中敏銳捕捉并撿拾有關聲音的碎片。從街道、馬路到地鐵、公園,在記錄不同的社會聲音場景之后,他逐漸意識到公共空間內(nèi)聲音運行邏輯與機制的存在,以及都市聲音與公共空間的文化和社會屬性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由此,他開啟了一系列與“公共空間中的聲音”有關的創(chuàng)作,并提出“聽覺-聲音”的身體行動和思維方式,引導觀眾通過聲音感知世界。對殷漪而言,聲音成為了知識的來源,聆聽成為了認知的方法;這些理性而抽象的概念,以及對于“都市空間”這一詞匯寬泛的指涉,都在此次展覽的作品中被還原成具體的地方:上海。
20140901-20140930
如果把殷漪這一系列作品看作是基于研究的藝術創(chuàng)作,那么“上海”絕對不是他的工作田野。“上海”是他的出生地,他的文化背景,亦是他日常的活動空間。在以上海為創(chuàng)作地或語境的作品中,如《20140901-20140930》(2014年)、《一次上海的旅程》(2017/2025年)、《向西》(2019年)、《上海》(2021年)、《從____到新天地》(2022年)等,殷漪首先是一位上海市民。在一種深厚的人地關系和“戀地情結”的驅使下,他將自我意識投射至具體的實踐與思考中。然而,他所做的并不是去代表群體性的自戀與抒情,而是在藝術中思考如何放置智性與情感,如何建構批判與情動。
本次個展選取了殷漪創(chuàng)作于2014年至2025年間的8件聲音藝術作品,它們共享了“公共空間”、“都市意象”、“身體/姿態(tài)”、“微觀政治”、“記憶”,這些由聲音編織起來的話語,向觀眾呈現(xiàn)了“公共空間中的身體性”與“身體性中的公共意識”這一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線索與局部特質(zhì)。這種“公共性”因藝術家的主體意識被挖掘出來,又在具體的作品中試圖超越藝術家的個體性,成為相通的經(jīng)驗與共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