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鴿子定居的遠方小鎮”,原文標題為《 <動感新時代> 已經停刊十年了》
作者 | 黎遠霖
01
多年以后,漫畫家姚非拉仍會想起許多年前他在一個第一天認識的怪咖家里過夜的晚上。那時他已經在《畫王》發表了作品,初入漫畫界,稍稍有了些名氣。一日有人托朋友轉話,稱“有一個“擁有很多很多很好看的動畫和原版漫畫的人”想要見見他。
說到姚非拉,必須提一下永遠的夢里人(圖源:豆瓣)
很快,他就在一間“一地原版漫畫和游戲卡、手柄、光盤的陰暗房間”里,認識了那個“想要見見他”的,傲慢而頭發蓬亂,一臉冷漠的瘦子。兩人著實不對脾氣,見面就不咸不淡地吵了一架。幾乎不歡而散。
但住得很遠的姚非拉,當日不得不留宿于此。正欲睡時,瘦子倏忽抽出一張紙,讓他畫上幾筆。姚非拉忍氣吞聲地畫了兩頁草稿,瘦子也沒說什么,關燈便睡。
接著,在黑暗中,他問道,能否交個朋友。
在事后回憶中,姚非拉將自己二人比作了《阿Q正傳》中的趙秀才與假洋鬼子,“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決意“咸與維新”了。
過了兩年,那個瘦子主編了一本震動了全國動漫界的書,《Magic地帶》。
這個“頭發蓬亂”的瘦子,后來有一個更為人所知的別名:Akira。
02
1994年12月號的《電子游戲軟件》雜志是一期非常特殊的雜志。按照刻板印象,電玩玩家大多也是喜歡動漫的,所以電玩雜志上會刊載幾頁漫畫并不稀奇。
但奇就奇在,這期雜志的后半部分整整32頁全是漫畫,幾乎找不到比這更適合用“喧賓奪主”來形容的場景了。
這期刊載的漫畫是神崎將臣的《街頭霸王2·隆》。原本《電軟》的編輯們考慮的是,既然“電玩迷也喜歡動漫”,不如新開一個相關的欄目。而作為游戲雜志,刊登與游戲有關的漫畫再合適不過。結果讀者反應卻意外地冷淡。
其實按照今天的視角來看,這嵌字要被拖出去打的(圖源:Archive.org)
或許是讀者反饋起到了作用,下一期,1995年1月號的《電軟》上,一位名叫XYM的作者執筆的專欄《三棲人》取代了漫畫連載。所謂“三棲”,便是“動畫、漫畫、電玩”,言下之意,這個專欄是要聊聊電子游戲和動畫漫畫的關系。而第一期聊的就是《龍珠》。同年7月號,專欄第一個專題完結了,XYM順勢換了個筆名,Akira。而他也將以這個名字而聞名。
《三棲人》第一期(圖源:Archive.org)
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是:Akira的《三棲人》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系統性介紹日本動漫知識的專欄——盡管自80年代起,日本文化作品就已大量涌入中國,90年代初以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為代表的出版商更使盜版漫畫在城市中隨處可見,但直到Akira的出現,始終沒有人對這些作品進行過系統的梳理和專業的解讀。
就連從業者也可能一知半解。漫畫家姚非拉就回憶過,作為《畫王》出來的作者,剛到北京的時候他就上了央視節目大談漫畫,但不僅沒聽說過誰是“美樹本”(美樹本晴彥,初代《超時空要塞》人物設定),甚至“還不曾見過蘸水筆和原稿紙”。由此可見一斑。
03
《電軟》主力編輯索冰(King)自立門戶創辦《電子游戲與電腦游戲》后,已經改名Akira的XYM也隨之而去,《三棲人》欄目就此中止。
此后《電子游戲軟件》推出了國內第一本日本動漫專業圖書《Magic地帶》,用二百頁的厚度以及至今都不落伍的深度動畫解析成為了動漫雜志的教科書。
而《三棲人》專欄作者Akira回歸擔任了責編(圖源:Archive.org)
與之針鋒相對地,《電子游戲與電腦游戲》(即“電電”),則很快推出了《夢幻總動員》。這本與《Magic地帶》對標的雜志最終停刊于2005年,但從中走出的各位編輯與作者則一路開枝散葉。入二十一世紀后,動畫愛好者們耳熟能詳的《二十四格》、《動畫基地》、《動漫販》乃至延續至今的《二次元狂熱》均可溯源至此。
《夢總》最早試刊三期,最后于2000年1月正式成刊,再后則掛靠《科園月刊》以出版
不過,《電電》、《電軟》系的愛恨情仇之外,《漫友》則獨自美麗。這本32開的小冊子創刊于1997年,不過其定位逐漸從資訊雜志轉向了原創內容,尤其是2004年開始,《漫友》舉辦的金龍獎,成為了一代中國漫畫家的搖籃。
在市場那雙無形之手的推動下,中國動漫資訊雜志來到了數量井噴的新世紀。
04
1999年,《Magic地帶》震撼了當時的中國動漫圈,但此后《電軟》只是出了一本原創性不是很足的增刊《三棲人》(與原來的欄目同名),在相關話題鮮有作為。
直到2002年底,曾擔任《Magic地帶》責編的Akira從深圳回到北京的《電軟》編輯部,籌備了一份聚焦“動畫欣賞與導購資訊“的雜志。乘著勢頭兇猛的兄弟刊物《電玩新勢力》的東風,就叫《動感新勢力》。
2003年2月,《電子游戲軟件》封底的廣告頁就是這份新雜志的宣傳:
“動心”這個稱呼其實在雜志還沒出版就有了(圖源:Archive.org)
《動感新勢力》是首家明確以動畫為導向,以動畫為對象出版的雜志,與動漫并行的各類資訊雜志有所區別。作者團隊十分豪華,早期除了自身的編輯Akira,Jedi、小狼等,還有基督山伯伯(落落)。晚期則有淺色回憶、兩色風景、白熊等至今尚在其他領域活躍發聲的作者。
“你說的是這個嗎?” 在提到《動感新勢力》時,一位同事熱情地(深夜!)打電話給我,還拍攝了這本《動心》的創刊號, “一直到最后一期我都買了!”
《動心》在雜志形式的探索上是大膽的,它并沒有辜負自己“光盤媒體”的身份。有不止一位讀者在接受訪談時提到,盡管自己也喜歡《動心》雜志上的各檔欄目,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光盤中的“動心MTV”。
動心MTV是《動心》光盤雜志部分的主打節目,也可以認為是國內MAD(動畫音樂剪輯影片)的先行者。主編Akira早期兼任視頻編輯,建立了一套即使是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也有些苛刻的剪輯標準。他希望,動心MTV能在幾分鐘內讓觀眾對作品畫風、人設、劇情等形成一個基本的認識,“讓觀眾能有想看原作的沖動”。
“動心MTV”的水印一度出現在各類點歌臺上
而DVD最后的音頻節目“動心一刻聲樂版”,則踏入了如今所說的“播客”的領域:由雪拉和小狼兩名編輯念出熱情的讀者來函并作出回復,通常有30-40分鐘左右,和現代流行的播客形式別無二致。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后期市面上不少同類雜志也和《動感新勢力》一樣附送動畫音樂CD碟,但多半使用的是網絡上尋找的MP3資源。但《動心》編輯部則一直堅持從日本采購原版CD抓軌刻盤,保證音源的質量足夠好。
也是憑借著精良的制作,《動感新勢力》坐上了動漫雜志界毫無疑問的頭把交椅——巔峰時期,《動心》的月銷量逼近三十萬,遠超第二、第三名銷量之和。
對《動心》來說,那是最好的年代。
05
2010年9月動新編輯部和母公司北京次世代文化發生了嚴重的分歧,Akira率領原班編輯團隊(即“動心工作室”)出走,雜志改名《動感新時代》。
按照Akira本人的說法,獨立之后“可以自己玩了”。原本在次世代的時候考慮到成本問題,很多大膽的設計是難以采用的。在獨立之后,《動感新時代》雜志印刷甚至開始大量使用成本更高,但表現效果更好的專色油墨。
自負盈虧后商業模式也更加成熟,從原來單純的賣光盤雜志漸漸轉向了在贈品與高清資源上做文章。各類動輒30-50元(甚至更高)的豪華版、特別版以及增刊,實打實受到了讀者的歡迎。
2012年的《鋼煉》特刊售價75元,附贈的周邊是一個畫著人造人標志的保溫杯(圖源:Archive.org)
編輯部還從北京搬到了Akira的家鄉上海,似乎一切都更在掌控了。
《動心》這條小船在船長Akira的指揮下,已經成功度過了險灘,來到更寬廣的水域中了。
但隨后便是驚濤駭浪。2013年10月,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發出通知,部署自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在全國組織開展非法報刊專項治理“秋風”行動集中打擊非法報刊、非法網絡報刊、非法報刊機構和假記者,深入整治違法違規編印傳播的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固定形式印刷品廣告,嚴肅處理出租、出售、轉讓出版權及“一號多報(刊)”問題。
當月月底,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公布一批非法報刊目錄,幾份年輕讀者比較熟悉的二次元雜志赫然在列:沒有刊號的耽美刊物《菠蘿志》,以及以音像制品專用書號出版的資訊雜志《絕對領域》和《動感新時代》。
《動心》為此啟用了希望出版社的《動感DVD》刊號,幾經周折,甚至在總第135期作為動漫周邊水杯的配套贈品上市。
但這些曲線救國的辦法最終還是沒能讓《動心》繼續下去。在2015年的年初,編輯Archer在貼吧發出了一則停刊聲明。
這則停刊聲明仍可在百度動感新時代吧首頁看見,直到今天還有人回帖
06
其實,《動心》的停刊是必然的,即使2013年的“秋風”行動并沒有勒令《動心》停刊,或者2015年刊號批了下來,《動感新時代》也很難走得更遠了。
就如同大家感嘆《動心》停刊的時候所說的那樣,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一位讀者當年感嘆道
在5G網絡已經普及的2025年,“天翼3G太快了“已經成為諷刺網友發過時消息的反語。但我國2009年才開始發放3G網絡拍照,2010年中國平均上網速度只有857kbps,而互聯網的普及率尚不到35%。更不消說2002年以前,全國使用上ADSL寬帶的都少之又少。
與此同時,DVD 機幾乎已成為家庭標配——早在2005年,中國城市消費者的DVD 機擁有率就已超過 70%。這使得世紀初希望獲取資訊的動漫愛好者,幾乎只能依賴各類雜志,以及隨刊附贈的 VCD 或 DVD 光碟。這些光碟除了雜志編輯自制的節目外,通常還包含當季最新的幾集日本動畫。
當然,都是盜版動畫。不過也根本沒有什么正經的正版渠道可以讓讀者接觸最新的日本動畫。而日本動畫的正版化進程直到 2012 年,Bilibili 斥資購買《Fate/Zero》版權并引發廣泛關注后,才真正進入大眾視野。
2012年B站甚至在Facebook都發帖宣傳了Fate/Zero開播的事情
這些作為正規出版物出版,卻又名副其實的 “盜版碟“也就成為了一代人對日本動畫的啟蒙。
但隨著帶寬提升、光纖入戶和移動互聯網的到來,這些都一去不返了。
更便捷的互聯網帶來了更強大的視頻網站,更豐富的社交軟件,以及人人都可發聲的自媒體。一名對動漫感興趣的網友可以輕松地從各類媒體處獲得自己需要的資訊與資源;版權意識的提升與視頻網站的發展讓受眾更趨向于在線觀看動畫;而大幅提升的網絡帶寬甚至使得從網上下載無版權資源都變得更加方便了。至于淘寶之類的購物平臺,則使得購買動漫周邊不再需要拘泥于雜志贈品。
還是以《動感新時代》為例,據透露,在停刊前夕,《動心》的雜志銷量仍可保持在每月10萬份以上,盡管比起高峰期減少了近三分之二,但終究不是一個小數目。“網絡的沖擊才是(決定停刊)最大的原因”。
作為行業頭部的《動心》尚且如此,其他雜志的命運更是可想而知。
07
本來這篇文章是準備當投名狀的,但可惜似乎不太對人胃口。不過也好,這樣我就可以隨便寫寫。
當然,是把我覺得寫了不發出來會比較可惜的部分湊到了一起,大致組成了這么一篇文章。所以文章開頭跳出來一段姚非拉,跟全文基本脫節——單純只是我想要寫一下這個故事。但還有許多有意思的,可惜沒能發出來。
本來針對《動感新勢力》這個話題還有許多可寫,但寫著寫著似乎就變成了掉書袋,在故紙堆中翻找資料了,我自己也越發覺得沒意思,不如就此為止。
但最可惜的還是沒能好好和原來編輯部的AYA好好聊一聊。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現在嗶哩嗶哩上仍有一個名為“動心工作室”的賬號在上傳高清的《動新》的光盤雜志內容,到現在已經上傳至第102期了,而這個賬號目前就是AYA在運營。所以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加了他的QQ,但只是問了些不痛不癢的問題。有些稍微深入的問題并沒能繼續下去。
比如《動心》的版號,在被問到動心編輯部最后究竟是與哪家出版社合作的時候,AYA告訴我這個問題“沒有辦法配合,很多事情我也不大清楚”。我不能判斷究竟是真的不清楚,還是他刻意回避了問題。最后我也沒能問更多。
啰嗦了許多,最終還是把它發出來了。
而且你都讀到這兒了,祝你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