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阿里巴巴成立以來,最戲劇性的一次創始人回歸
作者|栗子
無招要回歸釘釘了?
3月31日晚,接近釘釘的匿名人士向「甲子光年」透露,原釘釘創始人陳航(花名:無招)近日將回歸釘釘,并且該消息得到了釘釘內部員工確認。
無獨有偶,科技媒體36氪旗下賬號“智能涌現”在3月31日晚報道稱,阿里巴巴集團擬收購陳航創辦的“兩氫一氧”公司的投資人股份。交易完成后,陳航將出任阿里集團釘釘CEO,原釘釘CEO葉軍(花名:不窮)將回歸阿里集團。
這一消息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陳航作為釘釘的創始人,其回歸不僅意味著釘釘這家中國最大企業協作平臺之一的舵手更換,更可能代表著阿里在企業服務領域的戰略調整和組織變革。
陳航是阿里toB業務的靈魂人物,2015年在阿里從零到一創立了企業服務應用“釘釘”,2021年離開之時,職級為M6/P11。經過10年發展,如今,釘釘已經成為全國用戶數最大的企業應用——用戶數超過7億;生態伙伴總數超過5600家,覆蓋了20個國民經濟行業,遍布135個城市。
在這樣一家已經成熟的企業服務巨頭背后,創始人的回歸究竟意味著什么?一個更深層的命題是,無招能否用AI再創釘釘奇跡?
1.無招的釘釘之路:從創業到離開
陳航,花名“無招”,是阿里創業元老級人物。1999年,他就曾在阿里巴巴實習,但因為后來選擇赴日工作11年,錯過了成為阿里創始團隊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陳航與馬云、吳泳銘在內的阿里創始成員始終保持緊密聯系。2010年,陳航回到淘寶,就是因為彼時吳泳銘的邀請。
回歸淘寶之后,陳航一直專心于產品中。他先后在阿里體系中做過一淘、來往,但以失敗告終。2015年,他帶著團隊再次出手打造的釘釘上線,最終成為阿里體系內的一個標志性企業服務產品。
釘釘的誕生有其特殊背景。據知情人透露,當時阿里內部有一個創業應用,被陳航擠了出來,這個被擠出來的應用就是釘釘。陳航表示,遵從用戶需求是釘釘一以貫之的開發理念,釘釘的代表性功能“釘”便是與某公司老板聊天時發現的用戶剛需。
但釘釘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組織架構上,釘釘曾經歷過多次調整:
2019年,馬云正式宣布退休后,時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的張勇(花名:逍遙子)主導了一次組織升級,宣布釘釘并入阿里云智能事業群。而陳航從釘釘調任到集團,向張建鋒(花名:行癲)匯報。
到了2020年,一次更劇烈的調整來臨:阿里正式宣布“云釘一體”戰略,將釘釘升級為“大釘釘事業部”并與阿里云全面融合,由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直接管理。作為調整的一部分,陳航被調離釘釘CEO職位,轉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的助理。
有分析認為,陳航卸任釘釘CEO的直接原因在于,阿里“云釘一體”的核心戰略目標是通過釘釘為阿里云獲取企業客戶資源,提升云計算收入。然而,陳航更希望釘釘保持獨立性并發展壯大,甚至推動上市,這與阿里云以收入為導向的目標產生沖突。這種戰略分歧最終導致陳航被調離一線崗位。
2021年,陳航正式宣布從阿里巴巴離職創業。
2.“云釘分立”
其實,當時阿里集團內部支持陳航的聲音并不少,并且很多人非常認可彼時陳航對釘釘獨立發展的戰略構想。而且阿里云隨后的業務戰略調整,也確實印證了陳航當年的判斷。
事實上,“云釘一體”戰略并沒有持續太久,2023年8月,釘釘正式脫離阿里云智能集團,結束為期四年的組織隸屬關系(2019年并入至2023年拆分),“云釘一體”也隨之終止。
導致這種變化的直接原因看似很簡單,因為“云釘一體”初衷是通過釘釘為阿里云導流(企業先用釘釘再上云),但實際協同效果未達預期。盡管釘釘大客戶數量增長,但轉化為云收入的效率其實并不高。
但背后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在AI已經成為未來千行百業的確定趨勢的今天,阿里開始大力投入AI建設。自張勇離任后,吳泳銘主導了“用戶為先、AI驅動”的阿里云戰略轉型,要求業務聚焦核心領域。
尤其是2025年,阿里在AI應用領域已經開始重點發力。3月13日,阿里巴巴宣布推出AI旗艦應用“新夸克”,在C端用戶側引發了巨大反響。阿里顯然不能讓釘釘在toB側落后于人。
3月20日,釘釘在2025春季發布會上公開招募AI開發者,釘釘副總裁王銘甚至表示“要錢給錢,要資源給資源,要客戶給客戶”,就是要讓大家都到AI上創辦應用。
在這種情況下,獨立于阿里云的釘釘,必然會更靈活、更開放的依托AI技術重塑自身產品。其在2024年開放接入包括通義、智譜AI、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等7個大模型產品(內部被稱為“集齊七龍珠”)就是最好的印證。
3.為何釘釘需要無招回歸?
盡管釘釘目前坐擁7億用戶,已經成為全國用戶數最大的企業應用,但這并不意味著釘釘可以高枕無憂。
從行業視角看,國內協同辦公市場規模增速正在逐漸放緩,飛書、企業微信、百度如流、華為WeLink等競爭對手不斷進場,這些都給釘釘造成了直接的市場壓力。
但一個更重要的難點是:AI技術已然開始對傳統辦公軟件提出挑戰,如何讓已經存在10年的釘釘找到新的PMF,這或許是一道更難解答的問題。
當然,在葉軍的帶領下,釘釘在AI方面也做過不少探索,例如在產品中先后推出過“/”(魔法棒)、AI助理、Agent數字員工等等。
只是從今天陳航回歸的消息來看,釘釘在AI產品上的探索或許只是停留在堆疊產品功能的層面,并沒有真正達到阿里集團對它的預期。
與葉軍相比,陳航顯然對于釘釘來說更重要。畢竟陳航是釘釘的創始人。
釘釘從產品層面探索PMF并不容易,其難度不亞于再從零到一進行一次創業,釘釘需要創始人的視野。作為釘釘的創始人,陳航對產品和用戶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洞察力。在面臨市場競爭加劇和AI技術變革的情況下,釘釘需要創始人的回歸來重新激發創新活力。
與此同時,陳航對于釘釘來說,更重要的或許來自技術層面。
2021年,陳航帶著一批釘釘核心骨干出走,創辦“兩氫一氧”(HHO)公司,探索數字化與智能化產品。而這些在創業期間積累的數字化與智能化經驗,或許對釘釘在AI時代的轉型有所幫助。
當然,出走創業之后的回歸,也讓陳航在創業期間可能對釘釘的發展有著新的思考。
事實上在2023年8月22日的釘釘生態大會上,陳航就以創業者的身份發表了開場演講。彼時陳航就表示:“以前做釘釘,現在做HHO兩氫一氧,感受最明顯的差別就是以前是‘富二代’,現在是‘創一代’。以前在阿里平臺可以享受到非常多的好處與便利,只是自己當時覺得理所當然,感受不到這些。”
毋庸置疑,作為釘釘創始人的陳航,在出走阿里創業的兩年,對數字化、智能化、產品PMF、技術TMF等方面都必然有著新的思考,并且陳航還具有了抽身于釘釘之外的外部視角,更能夠從外部看出釘釘目前所處的境遇和遇到的難題,并提出不同于內部思路的解決方式。
4.回歸釘釘,無招會出什么招?
在「甲子光年」看來,陳航的回歸是釘釘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阿里在企業服務領域戰略調整的體現。作為釘釘的創始人,陳航對產品和用戶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洞察力,他的回歸可能會為釘釘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那么陳航此次回歸釘釘,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給釘釘帶來新的驚喜?
從產品層面看,陳航回歸之后,釘釘的產品戰略必然會有所調整。
作為創始團隊的核心成員,陳航對釘釘的定位和使命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曾表示,釘釘的使命一直是為中小企業而生的。也正因此,他的回歸可能會使得釘釘重新調整戰略方向,更加專注于服務中小微企業。
從行業視角看,根據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的統計,2023年4月協同辦公App的MAU(月活躍用戶數)情況顯示,釘釘以1.99億的數據拿下第一,企業微信以1.02億位居第二,飛書為第三。而陳航的回歸可能會使得釘釘在競爭中更加積極主動,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或者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改變競爭格局。
當然,在開源和生態建設方面,釘釘的投入也必然會增加。
在陳航時期,釘釘就一直致力于構建開放的生態,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更加繁榮的生態系統。而此次陳航回歸可能會進一步推動這一進程,吸引更多開發者和合作伙伴加入,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無論如何,在市場競爭加劇和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釘釘需要不斷創新和調整,以保持市場領先地位。陳航的回歸可能會在產品創新、組織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帶來新的變化,推動釘釘在新的發展階段實現更大的突破。
未來,釘釘可能會在AI應用、國際化戰略、商業化模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以應對市場競爭和用戶需求的變化。陳航的回歸,或許正是釘釘在新的發展階段所需要的“新鮮血液”,讓我們拭目以待釘釘在陳航的領導下會帶來哪些新的驚喜和變革。
(封面圖來源:釘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