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一年春草綠,
又逢清明祭掃時,
清明是祭奠逝者、緬懷先人的
重要傳統節日。
讓我們搭乘記憶的輕舟,
回顧那些與星湖有關的人物,
緬懷他們在星湖留下的深刻印記。
北宋清官:包拯
宋代名臣包拯,
“青天”之名始于肇慶端州任上,
《宋史·包拯傳》中
“包拯不持一硯歸”的故事
就發生在肇慶。
包拯在端州 任知軍州事三年,
清心直道、勤政愛民、排瀝屯田、
挖井除疾、整治硯賦、
建倉修驛、興文辦學,
形成了以民為本、清正廉潔的
執政理念,
讓肇慶人民一直念記著。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其中,七星巖石室洞東壁
現存包拯題名石刻,
是包拯唯一存世手跡。
至今,包拯留下的清廉之風,
對人們影響深遠。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北宋著名理學家:周敦頤
1068年,周敦頤任運判官職,
分管廣東。
來端州巡察時,
聽說端州知州杜諮貪得無厭,
相當霸道。
不僅索取端硯,還欺行霸市,
外號叫“杜萬石”。
周敦頤知道后,
馬上為端州百姓干了兩件大事,
一是態度嚴厲地上呈奏折,彈劾杜諮。
二是定下禁令:
“凡在此地為官者,取硯石不得超過兩塊。
否則,當嚴懲不貸!”
經此一役,周敦頤為端硯“立法”,
端州貪風頓息,百姓人人稱好。
處理完這些事情后,
他還游覽了七星巖,
在石室洞留題書:
“轉運判官周惇頤(字)茂叔,
熙寧二年(1069年)三月七日游。
軍事推官譚允,高要縣尉曾緒同至。”
清末端溪書院山長朱一新
朱一新(1846-1894),
字蓉生,號鼎甫,清朝義烏人。
光緒十三年(1887),
應兩廣總督
兼廣東巡撫張之洞的邀請,
主講端溪書院。
主講端溪書院期間,
兼管星巖書院,
傾力于兩書院的
管理、招生、授課、考核及課程改革等,
在吸收傳統文化基礎上,
提倡學習自然科學,工作相當繁重,
還完成了《德慶州志》的部分初稿,
后來擔任廣雅書院山長時,
仍然繼續編纂《德慶州志》。
龍巖洞內朱一新題名石刻
如今,在肇慶七星巖
龍巖洞洞內西壁近水處,
有朱一新、陶浚宣
兩位山長的題名石刻。
原文如下:“光緒己丑,義烏朱一新、
會稽陶浚宣、井研廖平、
番禺徐鑄同游。浚宣題。”
朱德、陳毅、葉劍英三位元帥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朱德、陳毅、葉劍英 三位元帥
曾先后到星湖視察,
指示有關方面要組織建設好星湖,
同時題寫了珍貴的墨寶。
1959年初,
朱德元帥偕夫人康克清南下廣東,
于2月17日至19日,在短短三天的時間里,
朱德元帥視察了肇慶城區,
游覽七星巖和鼎湖山。
期間賦詩一首《游七星巖》。
朱德五言詩《游七星巖》石刻
1961年4月,
葉劍英元帥第二次到肇慶視察,
游覽七星巖后寫下了膾炙人口的
《游肇慶七星巖》詩:
“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
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游客觀看葉劍英題詩。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1966年1月,
陳毅元帥在七星巖休假期間
以革命家堅定樂觀的情懷,
滿含對星湖景區的喜愛之情,
撰寫了五言律詩《七星巖》。
1966年,陳毅、廣州市副市長孫樂宜和地委領導李茂萱在七星巖石室洞前合影。
郭沫若
1961年12月,
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
郭沫若來肇慶視察。
期間參觀游覽了
七星巖、鼎湖山和城區的名勝古跡,
留下了一副“江山如此多嬌,
風景這邊獨好”楹聯,
以及《宿天柱閣》等
和肇慶有關的詩詞書法作品。
摩崖石刻《宿天柱閣》
郭沫若書法作品《端溪環繞鼎湖山》
這些星湖的記憶守護者,
用清廉、勇氣、智慧與擔當,
在嶺南大地上書寫了不朽的篇章。
他們留下的不僅是石刻與故事,
更是一種精神的火種,
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
◆ 編輯:吳穎怡
◆ 一審:龍愛文 陳楚
◆ 二審:鄧俊麗
◆ 三審:童益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