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市場監督總局發聲,隨即啟動了對港口交易事件的調查。這場看似普通的商業交易,因牽動中美戰略博弈與國家安全紅線,最終在多方角力下,港口出售被擱淺,這究竟發生了什么?
按之前的原計劃,2025年4月2日,原本是香港長和集團與美國貝萊德財團簽署228億美元巴拿馬港口交易協議的最后期限。一旦完成港口出售協議簽訂,巴拿馬港口將交由美國企業運營管理。掌握全球航運的“咽喉”要道,這不是妥妥的“卡脖子”關口嗎?
實際上,港口事件發生后,外交部、港澳辦陸續發聲。隨著交易的倒計時,國家市場監督總局也終于出手了。
美國資本收購港口資源,實際上“陽謀”?
特朗普上臺后,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施壓巴拿馬政府,要求其終止與中資企業的合作,甚至威脅“武力奪取運河控制權”。巴拿馬政府被迫轉向,終止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并承諾允許美國軍艦免費通行運河,導致長和港口經營環境急劇惡化。
然而,美國似乎并沒有罷休,這次港口交易事件,就有專業人士分析這是美國的“陽謀”,通過資本手段間接控制運河,從而達到控制巴拿馬運河的目的。
巴拿馬運河有多重要?
巴拿馬運河承擔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中方船只占比達21%。若美國通過貝萊德財團控制運河港口,可能對中國船只加收費用或限制通行,威脅中國貿易命脈。要知道,一旦港口資源落入美國,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那么,為什么李嘉誠急于拋售港口資產呢?
李嘉誠也是一位非常敏銳的商人,特朗普多次點名巴拿馬,甚至軟硬兼施要得到巴拿馬運河。李嘉誠也嗅到了危險,一旦美國武力介入,港口勢必受到波及。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句俗話“民不跟官斗!”,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嘉誠肯定急于脫手,既然美國對巴拿馬感興趣,盯上自己的港口資源也是遲早的事情。干脆打包賣給美國公司不失是最好的選擇,作為商人這個想法確實是比較完美。于是, 美國就利用貝萊德公司很順利的和李嘉誠達成了交易。當然,這背后讓人不得不懷疑,美國政府在背后施壓。
這樣的例子,對美國來說都是“熟悉的味道”。2015年,法國工業巨頭阿爾斯通被美國通用電氣收購,如出一轍,交易的背后卻隱藏了巨大的利益博弈與政治算計。
但我國絕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很明顯,我們也看透了這場交易的“本質”,很多三部門陸續發聲。長和系股價暴跌,市值蒸發近千億港元。但是,隨著輿論的發酵,李嘉誠一開始并沒有中止的態度,而是繼續推進交易,這是為什么呢?
交易被叫停后,李嘉誠旗下也發生了一些“動作”,李嘉誠次子李澤楷似乎在進行業務拆分和轉移,宣布自己的電訊盈科和李嘉誠長和系“早已分家”。
顯然,面對當前的情況,李嘉誠也早就準備了應對策略。
長和集團近期釋放“可能拆分通訊業務”的信號,被解讀為向次子李澤楷的盈科集團轉移資產的前奏 。盈科曾持有騰訊20%股份,如今在通訊、金融、地產領域實力雄厚,若接手長和通訊業務,可幫助家族規避長和系可能面臨的制裁風險。
要知道,一旦長和系這次被卷入港口事件,很可能陷入困難。要想東山再起,所有的希望都押注在次子李澤楷身上。甚至不排除,通過李澤楷收購長和的業務,這樣一來,李嘉誠損失是最小的。
但是,李澤楷高調出席北京“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強調盈科“深耕內地市場”,與其父推進對美交易的行動形成微妙反差。這種“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其實說白了,就是李嘉誠家族想在中美博弈當中,兩頭押注。但任何時候,國家利益重于一切,商人也不例外,沒有國就沒有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