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鐵姑娘”郭鳳蓮隨代表團前往美國。她滿懷熱情地宣傳“大寨精神”,可美國毫無反應,反而直接把他們帶到農場參觀。
來到美國后,郭鳳蓮就滔滔不絕的向美國人講述著“大寨精神”的優點,她試圖讓美國明白中國人是多么的勤勞。
但是負責接納她們的美國人卻對這些話題并不感興趣,郭鳳蓮的話聽在他們耳中就像是自娛自樂一樣,他們聽得屬實是有些不耐煩了。
看著郭鳳蓮講了很長時間后依舊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美國人決定用一個行動直接阻止她接下來的話,于是他們一行人就到了美國農場。
沒有親眼看到美國農場之前,郭鳳蓮并不覺得接下來的行程會顛覆自己多年的認知,而她剛剛說的那些話更加劇了這種尷尬的局面。
郭鳳蓮參加工作的時候是二十四歲,那個時候人們的條件普遍不好,郭鳳蓮也是從小苦過來的,所以她更懂得底層人民的艱辛。
她工作的地方是在自己的家鄉,她想帶領家鄉人民走向更好的生活,就算是沒辦法成為萬元戶,至少也要讓父老鄉親吃飽飯。
沒有正式開始工作前,郭鳳蓮把這份工作想象的很簡單,她也是農民的孩子,她知道該如何帶領農民發展,但是等她真正開始實施的時候,她才知道這份工作到底有多難。
農戶們的想法各有各的不同,那個年代幾乎人人都是依靠種地為生,誰也不會服從一個剛上任的小姑娘。
郭鳳蓮走遍了村子里的農戶,她把自己的想法傳遞到每個人心中,為了讓大家知道她不是一個只會說不會干的花架子,她以身作則穿插在田間各個地頭。
農戶們一開始并不服氣她的領導,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即便是收成不好他們也不想改變。
但是看著這個年輕瘦弱的小姑娘為了改變村子的未來不顧一切的在田間奔跑的時候,村民們也被帶動了,這是他們的村子,如果想讓后代過上好生活他們就必須要做出改變。
大家憑著一股勁改變了村子生產落后的面貌,人們也不會再為糧食發愁,而郭鳳蓮也成了大寨村最好的代言人。
她在大寨村工作了幾年后,中國組建了一支農業團準備去往美國進行學習和交流,雖然美國一直以科技發展為名頭,但在種地這方面,依靠最多的還是人工。
郭鳳蓮和一眾代表去到美國后,雙方進行了友好的交談,而郭鳳蓮也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在大寨村的所作所為全部說了出來。
可惜的是美國對這些東西并不敢興趣,他們一行人來到了美國農場,人們印象中的美國農場是有很多農民在打理的,而農場主只會剝削壓榨,但眼前的美國農場卻讓郭鳳蓮驚訝不已。
農場并沒有想象中的落后,反而要先進許多,農戶們也沒有時時刻刻打理田地,因為田地有專門的機械在管理,而他們的任務就是操控好這些大家伙。
操控大家伙可比種地要輕松一些,特別是看到播種機的時候,郭鳳蓮更是張大了嘴巴,農戶們把需要播種的種子放入播種機后,駕駛員就會發動機器,隨著機器在前面行走,機器內部的種子也都會被播撒完畢。
這樣一來既不用讓人工在田間播種,撒進地里的種子間隔也很均勻,不管從哪一方面來看,機械都幫了他們大忙。
這趟美國的訪問讓郭鳳蓮震驚不已,看著美國的機械化操作她心中也有了不服輸的念頭,傳統的種地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他們必須要引進機械化。
于是郭鳳蓮就把這個想法匯報了上去,她的想法很快就實施了下來,隨著大型器械的入場,農民身上的負擔也減輕了不少。
播種的時候有機器撒種子,收割的時候也有機器收割,人們只需要在機器身旁輔助就好,有了這些大家伙的幫忙,農業的發展和農戶身上的擔子都有很大的進步。
而且農戶們還有了更多時間去做一些別的工作,他們的收入自然也就跟著提高了,從郭鳳蓮來到大寨村之后,她在這里付出了很多心血,而大寨村也成了較早轉型成功的村子,大寨精神也傳遍了全國。
信息來源:蔣敏、冼東妹、李瑞英等獲評中國十大女杰(圖)——中新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