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原創文章,全網保護中,抄襲、搬運、轉載必究。
新中國前30年農村是人民公社集體模式,改革開放后是分田單干模式。在前30年的農村也有搞得好的,改革開放后也有搞好的。我們通過大寨村、南街村、周家莊、西辛莊村,與農村改革“先鋒”小崗村的對比,可以知道農村搞的好不好,不在于是什么樣的模式,關鍵是有沒有好的帶頭人。
昔陽縣大寨村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山石多土地貧瘠,干旱時水貴如油,雨大時暴雨成災。建國初期人均土地4畝,糧食畝產只有100多斤。
河南省小崗村人均土地4.2畝,處于開封南部,豫東平原,黃河中下游,村東有一條小青河流過。據有關資料記載:從1957年至1979年,小崗村沒有發生過較大的水災。論自然條件,小崗村比大寨村優越很多。
大寨村1950年開始,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每年都不間斷地開墾貧瘠的山地修建優質梯田。當時的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向村支部委員提出要求:“要比群眾早出工晚收工,要比群眾多干活不能多分一兩糧食”,使村民們的勞動干勁十足。到1963年時,大寨村畝產糧食達到700多斤,村民們吃飽穿暖戶戶有住房。1978年分田單干前,大寨村集體資產70多萬元,村民工分日值一元多,有拖拉機等農機幾十臺輛,實現了農業半機械化生產。糧食畝產達到1300多斤,村民戶戶住上了新窯洞。
周家莊帶頭人:老革命雷金河
再來看“農業改革先鋒村”的小崗村,從建國初期到1978年底,基本上沒有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糧食畝產由建國初期的200多斤降到了40斤。村民們仍住著土墻茅草房,大部分時間村民都是外出討飯過生活。而“18個紅手印”的領頭人閆洪昌,卻組建了自己的小工程隊在外面包攬工程掙錢。
山西省大寨村,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解決了吃穿住,是偉人毛主席樹立的社會主義農業紅旗。河南省小崗村,是集體模式下沒人好好種田,吃不飽飯外出討飯,農村改革分田單干后樹立的標桿。在1978年農村改革之前,都是農業集體經濟模式,兩者為什么有著天壤之別呢?
我們來看一看,下派到小崗村后聞名全國的沈皓書記,是怎么分析的吧。沈皓在2005年10月1日的日記上寫道:“小崗幾十年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在哪里?還不是根子在干部,沒有一個真正好的帶頭人”。
沈皓日記,鮮明地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是:沒有真正好的帶頭人!我們大家都知道有下邊這句話:“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
大寨村:有好的帶頭人陳永貴、郭鳳蓮。南街村:有好的帶頭人王宏斌。周家莊:有好的帶頭人雷金河。西辛莊村:有好的帶頭人李連成。小崗村:除了沈皓書記外,沒有好的帶頭人。
大寨村、南街村、周家莊、西辛莊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集體經濟模式,都有一個吃苦在前,肯個人吃虧,堅守偉人毛主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帶領村民們共同富裕的好的帶頭人。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把吃不飽飯、穿不暖衣、不富裕的責任,全都推到農村集體經濟的模式上。大寨村、南街村、周家莊、西辛莊村,都是堅持集體經濟模式,都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解決了吃飽穿暖住房問題,都實現了共同富裕。農村發展的好不好,不在實行的是什么經濟模式,而最關鍵的是有沒有吃苦在前,吃虧在前,享受在后的好的帶頭人。即:關鍵在于黨支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