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的漁人
黎荔
漁人,以捕魚為業(yè)的人。生在江海,居多舟船,隨潮往來,捕魚為生。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駕著一葉扁舟,在煙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中到處漂泊游蕩。
在我的廣西家鄉(xiāng),有一個族群叫疍家人,這是對中國沿海地區(qū)水上漁民的一個統(tǒng)稱,他們主要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份,世代耕海為生,不在陸地上置業(yè)。疍家名字的由來,有人說,是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小船,如蛋殼漂浮在海面上,所以稱為疍家。也有人說,是疍家人長年在水上,搏擊風浪,兇險萬分,生命沒有保障,如蛋殼般脆弱。無論如何,江海和漁民,早已融為一體,不分你我。疍家人沒有田地,以水為生,出生入死,婚喪嫁娶,全都在船上,日日夜夜在水上漂。他們浮舟如萍,匍匐在水面上,吐出日子,吐出生老病死和一個個連綿不絕的四季。
在我小時候,只要走到河岸邊,就能看到疍家人,他們晾曬著衣服、堆積著雜物的小船,常常停靠在河灣、碼頭或橋洞旁邊。江海之上的生活,早已刻入他們的骨血。疍家人認為在陸上用磚塊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不愿上岸居住。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順,三也是依戀江河。河流在潮汐起伏之間,給他們送來的是生計、溫飽和財富。所以舊日里疍家人的生與死,都承托在一艘小小的漁船上。生,是隨波逐流,漂泊四方;死,也是埋在荒島,遺骨天涯。在那個年月,疍家人還沒有全部上岸生活,傳統(tǒng)的疍家生活,還保存著一份古老的樣本。我常常能看到,密密麻麻的疍家魚排和船屋,在江面上飄飄浮浮,像是陸地上的阡陌縱橫,甚是壯觀。他們早晨船頭洗漱,中午在船艙里休息,晚飯桌擺在甲板上。身邊還有忠心耿耿的大黃狗,朝著路過的陌生人示威。
放學后我常常跑到河灘邊,夕陽余暉投下“半江蕭瑟半江紅”時,我總能在江畔遇見一只只疍家船,船上人將竹篙插在淤泥里,用來泊岸固定艇身。疍家人的船,是他們生活的舞臺。船身小巧,船篷輕盈,竹篾編織的結(jié)構(gòu)既堅固又靈活。夕陽西下,江水泛著熟銅般的光澤,船頭老者正在收網(wǎng),鸕鶿的羽翼泛著青銅色。槳聲驚起葦叢間的沙鷗,翅尖掠過水面,船尾的婦女在生火煮飯,食材當然就是剛剛捕撈的新鮮魚蝦毛蟹,即捕即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方式。江風吹來,清新,爽甜。細細嗅嗅,恍惚隱著絲絲的咸味。夕陽西下,疍家人放下船篷,圍坐在船舷邊,享受一天的寧靜時光。他們統(tǒng)統(tǒng)都光著腳,疍家規(guī)定是在船上不得穿鞋。孩子們在船頭嬉戲,笑聲清脆;婦女們則在船艙內(nèi)忙碌著家務,偶爾傳來鍋碗瓢盆的碰撞聲。
他們晚飯吃什么呢?小時候的我,如同游蕩的小獸一樣莽撞又好奇,我總是溜到船尾去看,疍家艇的尾部,為放置爐灶之處,用于煮飯。我看到疍家婦女常常只用熱油煎熟魚蝦,不放任何作料,肉質(zhì)軟嫩,恰到好處。他們幾乎不用其他烹飪方法,油煎或白灼,僅此而已。疍家人熱情純樸,看到一個小孩子眼巴巴看他們做飯,就給我一把煎好的小魚。這些煎魚對漁民來說,既是佐菜,又是零食,隨時可以吃上幾條,補充能量。我記得小時候吃過的疍家小魚,因季節(jié)、時令、潮位、水域有不同的品類,不放任何調(diào)料,只有魚蝦河鮮的本味,肉質(zhì)豐腴肥美,比我后來吃過的所有魚都要鮮美。
有時,疍家人也將漁獲直接煮熟或蒸熟的,這種熟魚稱為“魚飯”。疍家以前不食五谷,所以魚對于疍家人來說就是飯,因此稱為魚飯。如果當天捕獲的鮮魚比較多,我見到他們會將鮮魚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拾掇干凈,抹上粗鹽,撐起竹梢頭,讓魚肉充分展開,放在船只甲板曬制,在江風和驕陽的共同作用下,制作出無任何人工添加劑、肉質(zhì)緊實耐嚼的魚干。他們也將這些魚干給我吃過,最肥美的是中段,最好吃的其實是魚尾。疍家人對于這些魚干的吃法,是放一點點白酒和姜片,大火烹蒸或者明爐慢慢燉煮,風吹日曬、皮膚黝黑的疍家男人,一筷魚肉一小口酒,看鍋里不斷翻滾著,越吃湯汁越醇濃,越吃滋味越悠遠……
小時候的我并不知道,漂浮在舟船上的疍家人,過著的是被排除于正統(tǒng)之外的“另一種人生”。他們的歷史充滿了艱辛與挑戰(zhàn)。由于長期生活在水上,他們被視為邊緣群體,在封建社會中受到歧視和排斥。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開始引導他們上岸定居,才逐漸擺脫了“水上浮萍”的命運。在我幼年的眼中,只看到他們離不開船,就像魚離不開水。無論是漂泊在江河湖海上的船只,還是岸邊升起的縷縷炊煙,在節(jié)慶時唱響悠揚的咸水歌,在出嫁儀式上舉行“哭嫁”儀式,無一不在訴說著他們依水而居、與水共生的生活方式。他們在歷史與時間之外堅韌地活著,似乎自得其樂。他們那么忠實樸素的生活,擔負了自己的那份命運,從不逃避為了求生而應有的一切努力。
那些樸素的漁人并不知道,世間也有不少人羨慕他們生活中那些江流明月的美好,海納百川的雄渾,白浪滔天的壯闊,羨慕他們遠離世俗追求,在煙波間隨性漂泊,每日吃著白魚、葕菜,這些帶著江海氣息的飯食,就這樣自由自在度過一生。劃開層層疊疊的傳說,漁人的生活進入了詩詞歌賦,進入了名畫書法,進入了中國哲學。我小時候見過的那些解開纜繩、櫓聲吱呀的漁翁,何嘗不是與兩千年前屈原遇見的那位鼓枻而歌的漁父身影重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西塞山前,白鷺飛處,桃花流水,細雨斜織,老者的箬笠上滾落晶亮水珠。他的漁網(wǎng)在空中舒展,銀鱗與雨絲交織成流動的珠簾,網(wǎng)眼漏下的不只是鱖魚,還有整條江流的暮色蒼茫。等到漁火次第亮起時,老者的船已隱入了蘆花深處。江風送來若有若無的吟哦,分不清是范仲淹的“君看一葉舟”,還是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漁父的竹篙總在歷史褶皺處輕輕一點,便將功名利祿化作漣漪消散。
寫到這里,我似乎又回到了兒時的江畔,一只疍家船在渡口的淺灣晃蕩,薄霧里忽然蕩來散板似的漁歌吟唱,漁翁反手拋網(wǎng)的架勢像撒開張青銅古鏡,細看網(wǎng)中銀鱗躍動,船頭竹簍里的青鯉正在用尾鰭叩打節(jié)拍。波面上青萍碎散處,我看見白發(fā)漁翁持櫓舟行楚江月的幻影。這該是屈子見過的江景啊——同樣的櫓聲曾搖碎千年寂寞。現(xiàn)實的邊界好像消失了,夜半的房間里,瞬間灌滿了透明的江河水,透明的魚群無聲地游過,然后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