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米SU7高速路撞擊爆燃的事情還在持續發酵中。
相信事件的經過和各種有爭議性的問題,大家都通過不同渠道有所了解。
這篇文章就換個方向,說說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那些事兒。
首先,一說到新能源汽車,最繞不開的就是其中的核心電池。
近幾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能快速在全世界崛起并取得不俗的地位,最大的功臣就是因為電池技術在全世界處于領先位置。
中國的鋰電池不僅在生產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占全球鋰離子電池生產的75%,最主要的是在同類競品里面成本還低,能量密度還高,可以讓續航800公里的車型價格低至15萬。
可以說性價比高的中國鋰電池,帶飛了整個中國新能源車的彎道超車。
另外,這幾年很多科技大廠不斷砸巨資深研的智駕系統,也讓中國的新能源車在同一競品價格上更加具有優勢。
目前中國的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可以說已相當的成熟,從自主研發到生產制造,各個環節都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
這種完整的產業鏈布局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而看似國外某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很火,但基本也是一枝獨秀,雖然很多歐洲和美國的傳統車企也在涉足新能源汽車,但在市場的份額還相對較低,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國外很多發達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對分散,從而增加了制造成本和生產效率。
好了,市場分析完了,就要開始進入正題了。
上面就說了,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最致命也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就只有一個,那就是電池。
電池不僅對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有影響,還直接影響著充電速度的快慢,車輛的設計和空間利用,甚至還左右著整輛新能源汽車的價格。
而最主要的,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就是,電池直接影響著汽車的性能、安全和使用壽命。
這就相當于燃油車的發動機,如果電池質量不過硬,其余都是然并卵。
所以夸張一點來說,外行買新能源車也許只是看中它的外觀和性能,而內行買新能源車一定是首選電池。
那重點就來了。
這次小米SU7在高速路上發生如此慘烈的車禍悲劇,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爆燃。
雖然小米官方第一時間否認了自燃,但搭載的電池在劇烈撞擊之后爆燃無法推卸的事實。
所以,小米汽車出事后,不少人就把關注點放在了這輛車搭載的電池上面。
按理說,就算當下最牛的電池廠家都不能保證自己的電池在撞擊后百分之百不會爆燃,但這也是要看概率值的。比如撞擊了100次爆燃1次,和撞擊了100次爆燃10次甚至更多,那絕對是不一樣的。
還有就是撞擊的力度,比如時速150碼撞擊后才爆燃,和時速90碼撞擊后爆燃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雖然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但優秀的電池可以減少撞擊后爆燃的概率。
至于撞擊后電池爆燃的情況,大概率會發生在什么情況之下呢?
那就是電池存在某些技術缺陷。
02
第一個是,電池結構設計缺陷。
比如電池包防護不足,在碰撞中,電池包可能因車身變形而受到擠壓或穿刺,導致電池發生物理形變,破壞了電池內部的隔離層,導致正負極短路,進而起火。
還有,電池隔膜的穩定性不足。電池隔膜是防止正負極短路的關鍵部件,在碰撞中隔膜可能因機械沖擊而破裂,導致正負極接觸,引發熱失控。
這也是系能源車在撞擊后爆燃常見的原因。
第二個是,電池材料特性缺陷。
傳統的液態鋰電池使用的電解液具有高揮發性和易燃性,碰撞后電解液泄漏遇到高溫或火花會迅速起火。
而三元鋰電池雖然能量密度高,但熱穩定性相對較差,在碰撞等極端條件下更容易發生熱失控。
第三個是,電池管理系統缺陷。
通常表現在熱失控預警不足。
現行的標準要求是電池在熱失控后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但實際碰撞場景中,電池可能在更短時間內發生熱失控。
還有就是碰撞后斷電與解鎖機制不完善,就是我們常看到的碰撞后車輛斷電導致電子門鎖失效的后果。
其實在這些技術缺陷中,你就知道小米汽車為何會在高速公路上撞擊后爆燃了。
當然,這也不是小米一家的鍋,這是目前因為國家在這行的標準滯后,整個行業所面臨的問題。
但既然這次出了這么大的事故,那就很可能是因為這輛車上搭載的電池存在某些技術缺陷。
起碼就這一點“按現行標準要求,電池在熱失控后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小米汽車搭載的電池就不及格。
接下來有意思的事情就來了。
曾有人去詢問小米的客服,SU7標準版搭載的哪家電池?
小米客服的回答是,寧德時代和另一家某大企業的電池隨機使用,買家不能自行挑選。
這次事故之后,寧德時代的投資者就去問了寧德時代的客服:“事故的小米SU7汽車是不是用的你家電池?
結果你猜怎么著?
被寧德時代的客服直接否認:不是我們的電池。
所以到底事故車搭載的是哪家的電池,結果自然呼之欲出了。
先不說其他的,雖然寧德時代只回應了短短7個字,但背后的信息量是非常的大。
要知道能給小米這樣的企業提供電池的,都是一些大廠。
最后的調查結果出來如果真是電池的原因,那這件事就不是小事了,要知道2024年全年小米就交付了10萬輛以上的SU7。再加上這家大廠自己生產的車,是不是都存在某些安全風險呢?
反正寧德時代這樣的回答也不知道是基于什么,畢竟就連雷軍自己都說,目前沒能力接觸到事故車,那寧德時代又是怎么知道這輛車的電池不是自家的呢?
也許是看事故圖片或者說有什么內部信息,雖然不知道什么原因,但起碼寧德時代的股價漲了,小米和那個大廠的股價卻跌了。
03
最后我們再說說另一個直接影響系能源車安全的問題,就是目前基本被所有大廠吹上天的智駕。
貌似每開一次新品發布會,無論是什么牌的新能源車最后比的就是自家的智能駕駛技術到底有多牛,達到了怎樣的標準,就差告訴你可以直接“開車解放雙手了”。
但從一次又一次的血淚教訓來看,這樣做的直接后果無疑就是找死。
我對于智駕這一點,現目前是非常排斥的,反正絕不會在現在我考慮買電車的加分項之類,甚至誰家告訴我他家智駕是最大賣點,我一定不會買。
不是排斥這項技術,而是排斥他們的宣傳。
為什么?
因為現在向你鼓吹智駕有多么安全的廠家,就純粹是在謀財害命。
他們清楚的知道,除了智駕已經沒啥可以吹的了,傳統的那套東西,底盤懸掛等等,跟傳統燃油車根本沒有可比性。
于是很多人也是在這群人的忽悠下,轉而放棄了燃油車買了系能源車,還有很多人就是沖著某些企業的智駕去的。
包括這次在火海中喪生的司機小黃。
當時她媽媽就提醒她智駕不安全,她不信,結果一語成讖。
而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所有廠家都不會告訴你,就算現在中國最牛的智駕也只停留在L2這個等級上。
而智駕的最高等級是L5,L3以上的智駕才能讓你解放雙手。
但有些車企居然還恬不知恥的在宣傳自己的智駕標準時,說自己是L2.9級智駕。那問題就來了,這0.1是留出來干什么的?
當然是“規避責任”的。
因為L3級的智駕出了問題,全部由廠方負責。
所以那種大吹特吹自己智駕,卻遲遲不敢把標準提高到L3的車企,全是大忽悠。
因為它達不到L3的標準,出事之后也不會承擔責任,卻把自己的智駕描述得比L3還牛。
最重要的是,一家車企這樣說,兩家車企這樣說,也就算了,整個行業都這樣說,那消費者就真信了,還真以為中國的智駕有多么牛,牛得都可以不用自己駕駛了。
結果看看這幾年的智駕事故,輕一點的是單車事故,重一點的就是車毀人亡。
結果真到出事之后,要車企負責了吧,車企又告訴你我是L2的智駕標準,是輔助駕駛。
再加上為何僅有的2秒讓你反應的時間?
還不是在事后可以證明這不是自駕的鍋,當時出事的時候是你人為接管的。
這2秒的操作還真是逆天,估計賽車手來了都反應不過來。
機器永遠只提供數據,承擔后果的永遠是人類自己。
數據錯了可以修復,生命沒了一切都無法復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