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隔壁的日本乒協公布新一屆國家隊教練組名單,華裔教練的數量和影響力空前,有10名是華裔,且有世界冠軍。孫穎莎的師兄王銳在列,還有張本智和的父母張本宇、張本凌,福原愛的前私人教練張莉梓夫婦,原名湯媛媛,還有樊振東的前隊友劉樂等人。
作為日本女隊的首位華裔主教練,中澤銳(原名王銳),當年在河北師從楊廣弟,與孫穎莎同一位省隊恩師,因此他是孫穎莎的師兄,因未能入選國家隊而于2002年赴日發展。從基層教練做起,將中國經驗與日本風格磨合,培養出平野美宇、早田希娜、木原美悠等人。王銳其執教理念融合了中日乒乓球的精髓,將中國系統性訓練體系與日本球員的靈活結合,開發新的技術風格。
張本宇、張本凌夫婦從培養子女到執掌國家隊,日乒對他們基層經驗的制度化非常認可。他們提出的“心理韌性+技術打磨”青訓方案,將中國嚴苛訓練,與日本18歲以下也可打成人組嫁接,張本智和在日本打出名氣時才15歲,妹妹張本美和12-13歲就在成人組一戰成名,倆人均在16歲就有了奧運會經驗,并登上奧運領獎臺。劉樂針對日本球員開發出前三板戰術,湯媛媛(張莉梓)對福原愛的細膩技術指導,都是經典例子。
隨著華裔教練團隊的亮相,爭議也隨之而來,擔憂技術外流,國乒迎大考驗,他們要以華制華?實則,中澤銳雖深諳中國戰術體系,但日本球員的身體條件、打球風格與中國隊存在差異,如何善用技術特點,仍需時間驗證。日乒內部競爭亦激烈,如張本夫婦與中澤銳在青訓理念上可能存在分歧,此外,本土教練與華裔教練的權力劃分、合作氛圍均需磨合。容易引發“山頭主義”,影響團隊穩定性,不過中澤銳的就職演說,誓要掀翻國乒,下屆奧運要爭取獎牌。
有人質疑張本夫婦的資歷太淺,日本乒協的選擇重視“實戰經驗”,看重基層教練的長期觀察與家庭培養的模式。中國乒壇的“內卷”促使教練和球員出國發展,日本以職業化吸引歸化,中國也在通過“養狼計劃”主動輸出技術,但國乒的統治力從未因歸化選手而動搖。例如,張本智和的“搏殺式”打法、平野美宇等人曾讓國乒短暫不適,但加強前三板控制與節奏變化占住優勢,經過技術升級找到克制之道。
與其擔憂“技術外流”,不如擁抱全球化,將人才流動視為推動發展的動力,正所謂:“真正的強者,從不怕對手強大,因為對手的強大,終將成就更強大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