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時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今天20時49分
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
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
清明
桃花初綻,楊柳泛青
鶯飛草長,風輕雨潤
萬物生長,清凈明潔
一派氣清景明的春日氣象
“清明”由此得名
清明
既蘊生生不息之機
亦藏念念不忘之情
人們掃墓祭祖,慎終追遠
緬懷先人,致敬英烈
流淌著我們對過去的思念
也承載著對未來的期待
一起看看
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
祭拜與掃墓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踏青
又叫探春、尋春、郊游,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放風箏
每逢清明,人們就要放風箏。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插柳戴柳
過去在清明這天,家家都要在門前掛上柳條,有的人還要在頭上戴上柳枝。插柳于戶,可以驅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蘊含著人們對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來的殷切期盼。
攝影:斷橋里爾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俗語說的“清明前后點瓜種豆”也是這個道理。
軋蠶花
含山“軋蠶花”源起于宋代,歷明清而益盛,這是杭嘉湖蠶桑地區影響最廣、規模最大、最具群體性的“蠶事”民俗活動,包括“蠶花廟會”,以及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掃蠶花地”等。
清明前后
一批季節限定美味
回到了浙江人的餐桌
每品嘗一口
都是春天的味道
青團
青團最初為清明祭祖所用的冷食,經過多年的演變,已成為江南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青團有甜咸兩種口味,甜口豆沙細膩甜蜜,咸口以咸菜筍干肉絲為主。
油燜春筍
油燜筍是江南一帶常見的春筍做法,更是一道江南名菜。被油煎香的春筍,裹滿了濃油赤醬,口口嫩爽,油香中帶著一股筍的清香,超級下飯。
馬蘭頭拌香干
清明前后,馬蘭頭嫩芽帶著露水清香,焯水切碎,與五香豆腐干共拌,淋上香油,一口咬下,仿佛感受到整片山野的氣息。
香椿炒蛋
這是多少人春天最想念的一口鮮嫩?熱油爆炒,蛋液裹挾著香椿的香氣在鍋中翻騰,這一盤上了桌,挑食的小孩也要多吃兩碗飯。
薺菜炒年糕
將薺菜剁碎與年糕同炒,白玉般的年糕裹上碧綠菜沫,軟糯中透著清香。也可以加入春筍和肉絲增香增鮮。
螺螄
“清明螺,賽過鵝。”螺螄在春天里變得肉質緊實,鮮美無比。將螺螄剪去尾部,放入鍋中,加入蔥姜蒜、辣椒、醬油等調料,大火爆炒。嗦一口,湯汁和螺螄肉仿佛匯聚了整個春天的鮮美。
河蚌
清明前后的河蚌最肥美,怎么做都好吃,無論是鮮咸香美的“河蚌炒韭芽”、清新爽脆的“汆蚌肉菜心”,還是鮮嫩爽口的“春筍炒蚌絲”、鮮甜醇厚的“河蚌豆腐湯”,都讓人欲罷不能。
龍井茶
在春日的明媚光景中,尋一處院落,沏上一壺明前西湖龍井,伴隨著升騰而起的霧氣,眼望著迷蒙柔靜的美景,鼻腔里充斥著濃郁的茶香,那一刻,江南的優雅便撲面而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