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問大家:
你覺得人到晚年,“兒女”和“錢”哪個更可靠呢?
對于這個問題,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家庭狀況,給出的答案也不盡相同。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關于這個問題的街頭采訪視頻。
一位北京大爺就斬釘截鐵的給出了自己的意見:錢更可靠。
他的回答讓我想起了樓下鄰居李阿姨的故事。
李阿姨今年70歲,老伴去世后,她獨自生活在老家,兒子在上海工作,一年也回不來幾次。
去年,李阿姨突發腦梗,被緊急送往醫院,需要長時間的康復治療。
兒子呢遠在他鄉,聽說生活壓力很大,李阿姨就沒把這個事情告訴對方,最終選擇請護工照顧自己。
幸好,李阿姨年輕時攢了一筆養老金,再加上退休金,足夠支付醫療和護理費用。
每次提起這些事情,她總會感慨得說:“要是沒有錢,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也許能窺探到一些真相,那就是在不少老人眼里,關鍵時刻,可能錢比兒女更能提供實際的保障。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答案或與大家想的不太一樣。
01.為啥人到晚年,“錢”可能更可靠?
隨著年輕人壓力不斷增大,再加上老齡化的不斷加深,給步入晚年的父母,增添了新的養老考驗。
那么為什么在崇尚“孝道”的情況下,不少老人覺得錢更可靠呢?
之所以如此,有兩方面的原因。
①家庭結構改變:養兒防老不再現實
在過去,我們講究的是養兒防老。
那時候,幾代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子女照顧父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可現如今,年輕人大多在外打拼,甚至定居外地,很難時刻陪伴在父母身邊。
即使兒女比較孝順,現實的壓力,也往往讓他們有心無力。
隨著父母與子女物理距離的拉遠,讓老人意識到了傳統的養老觀念,已經不適用于如今的現實情況。
正因如此,讓老人對兒女的養老依賴開始減弱。
而這時候,經濟獨立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在晚年遭遇突發狀況時,為自己提供萬無一失的保障。
②老人對經濟獨立,有本能的渴望
作家三毛說過一句話:
一個小孩子,雖然不愁衣食,但是走起路來,也希望有幾個銅板在口袋里響。
幼童尚且如此,人到晚年的老人更不必說。
在某種程度上,有經濟儲備,就是老人生存的底氣和保障。
有了這份底氣,才能讓他們的生活有更多的選擇權和決策權。
更何況,中式父母強調付出,他們很難跟自己的兒女伸手要錢。
一方面,他們不想給孩子們增添負擔,另一方面伸手要錢難免會有心理壓力。
所以,擁有一定的積蓄,意味著更強的安全感和自主權,老人也不必事事依賴兒女,心里也更加踏實。
02.不能過度依賴,幸福晚年需要平衡
俗話說:凡事,都該講究一個“度”。
正所謂過猶不及,任何事情如果走入思想的逼仄,都可能為自己帶來反噬。
在養老問題上,更是如此。
雖然說錢能解決很多現實問題,但過度依賴金錢,會讓晚年生活缺少溫情。
同樣,如果完全指望兒女,也可能因為現實因素,而遭遇打擊,面對失望,落個孤苦無依的結局。
就像老家的一位爺爺,晚年時身體抱恙,為了讓兒子兒媳能夠好好照顧自己,他不顧眾人的勸阻,把自己的所有積蓄,都拿出來交給了對方。
甚至就連發退休金的工資卡,也一并交出。
可是這位爺爺的坦誠,卻終究沒換來兒子兒媳的“孝心”。
自從積蓄交出之后,他在家里就全然沒了話語權,每天更是小心翼翼、唯唯諾諾。
就連逢年過節,兒子一家人出門游玩,就把他一個人丟在家里,只能用冰冷的饅頭充饑。
所以說,人要是年紀大了,做事不能太過于極端,應該有所保留,學會平衡之道。
比如說,兒女們家中有事,可以出錢幫襯,但記得要給自己留有余地。
否則,一旦遇到不孝的子孫,就可能得到凄慘的晚年。
當然,話說回來,老人也不能把錢財置于親情智商,否則到老那一天,哪怕家財萬貫,也可能因為冷漠與自私,難以擁有幸福。
在我看來,錢和兒女,可能都不是晚年的唯一依靠。
也許,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積極的心態,以及了解人性詭譎之后的平衡和選擇,才是真正的“養老資本”。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