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一部分區域內,存錢是一種不被鼓勵的行為,因為存錢的行為會阻止財富的流動,按照風水師的說法,一潭死水是發不了財的。
現代經濟學很認可這個觀點,所以如何讓老百姓把手中的錢拿出來消費,是各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關鍵。
當然,并非所有的國家都認可這種消費行為,一些國家甚至采取諸多措施,限制老百姓的消費。
在我國,消費是近些年才被頻繁提及的宏觀經濟關鍵詞,提振消費,如今也成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心。
為什么消費突然間變得如此重要呢?我們在理解一件事情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的事實。
宏觀經濟中的資金平衡表,用金融機構資金來源各項存款(資金來源)和金融機構資金運用各項貸款(資金運用)來衡量資金在全社會的流動情況。
利用這組數據,我們就得到了歷年來的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情況,結合歷年的GDP,就能得到存/貸款余額與GDP的比重。
為了更好地理解存貸款的情況,我們再引入一個指標:用存款/貸款,得到存貸款之比。
這張包含三個數據維度、跨越近四十年的數據圖表,展示了以下信息:
一,原來,一個國家的貸款余額,是可以比存款多的。這種現象在1991年起發生了改變,自此我國的存款余額開始高過貸款余額。
二,不管是存款還是貸款,曾經都只有當年GDP的三成,但在過去的幾年間,尤其是2020年以來,存款與GDP之比高達2倍以上。
即全國銀行里,躺著全國老百姓兩年創造的價值,這顯示了老百姓對未來的確定程度:非常不確定。
三,存款與貸款的比值,在1994年以前,相差并不多,但之后差異迅速擴大,到2008年,全國存款余額,比貸款余額多了近一半。
隨著新一輪基建規模的擴大,這種超高的存貸比有所改觀,到2024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2倍,即以貸款余額為基礎,存款中還有20%的部分無法流入市場。
就在3月25日,作者接到了某銀行貸款經理發來的消息,月息0.18%,最高可貸30萬,最長授信七年,可隨借隨還。
這個指標,換算成單利年化,為2.18%。遙想2019年中,全國中長期貸款的利率還高達4.9%。短短五年時間,利率直接降了一半。
這從宏觀上表明,非常需要一種手段,把存在銀行里的錢貸出去,流通到包括消費市場在內的大循環體系,而不是以余額的形式,躺在銀行里。
官方發布的重磅級《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大體上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做的。
或許在鼓勵消費的過程中,消費四大要素(如下所示)的進一步健全、擴大,可能是更為緊迫的事。
一,有時間消費(五天八小時或更低);
二,有場所消費(主管部門要減少對企業的干預);
三,敢消費(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雙軌制的減少);
四,有消費意愿(鼓勵大家多去陽光下走一走,聽聽音樂、看看電影等,都能激發消費的熱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