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客述其于中醫館就診,得中藥方而見西藥一粒,遂疑"中西醫結合"者,乃以藥混雜為能事耶?
此問看似戲謔,實關醫道之本源。余嘗考醫史,察今制,乃知此非偶然,實乃千年醫道演進之必然。遂作斯文,詳論中西之合。
夫醫之為道,肇自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岐黃問對,定陰陽之綱;伊尹制湯,立君臣之制。
秦漢以降,《靈》《素》成經,《難》《本》注義,遂成華夏獨有之醫學體系。其法以四氣五味為綱,六經八綱為目,重在調燮陰陽,扶正祛邪。
觀《傷寒》一百十三方,桂枝湯調和營衛,承氣湯通腑泄熱,皆以草木金石之性,應天地氣化之機。
西學東漸,始于明清。利瑪竇攜《坤輿萬國全圖》,啟華夏格致之思;合信氏譯《全體新論》,開解剖之先河。
及至清季,伯駕以金針刺穴,合信制麻醉散,遂有中西醫匯通之議。
唐宗海著《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倡"衷中參西"之說;朱沛文撰《華洋臟象約纂》,言"形神各異,道本相通"。此皆醫道求同存異之先聲。
今觀市井醫館,確有藥囊藏西片者,或謂此乃欺世盜名,然考其實,或有三端:其一為止痛鎮靜之需,如頭痛劇者,輔以阿司匹林;其二為增效減毒之術,如腫瘤患者,化療輔以黃芪多糖;其三為急癥備用之法,如中風閉證,安宮牛黃丸配清開靈。此皆取法《黃帝內經》"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之訓。
觀重慶重醫附二院中西醫結合科,治急性胰腺炎以大黃灌腸合抗菌素,降體溫捷于單用;武漢一院治糖尿病足,中藥生肌散配VSD引流,瘡口愈合速增三倍。此等案例,皆印證《理瀹駢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論,非簡單拼湊,實乃機理相協。
或有訾議曰:"中藥摻西藥,是欺病家耳!"此論似是實非。昔葉天士治瘧,用金雞納霜(奎寧)入方,未嘗諱言;王孟英療霍亂,以蠶矢湯配口服補液鹽,反成經典。今之制劑,若青蒿素提自葛洪《肘后備急方》,然其純化工藝乃現代科技,此非中西醫結合,實乃古法今用。
然確有庸醫行"中藥包治,西藥偷摻"之舉。如某館治咳喘,方中暗藏可待因;療失眠,湯內隱含安定片。此等作為,悖《大醫精誠》"詳察形候,纖毫勿失"之訓,非醫道正途,實屬商業欺詐,當以嚴規整飭。
今國家倡"中西醫協同",非簡單拼湊,乃在理論層面求貫通。觀北京中醫藥大學案例,治胃脘痛伴三高,艾灸中脘配二甲雙胍,降壓藥聯吳茱萸散,此乃取《醫學衷中參西錄》"衷中參西"之精髓。現代研究亦證:黃連素可增二甲雙胍敏感性,黃芪多糖能緩順鉑腎毒性,此皆微觀機制之契合。
更進者,AI辨證系統已可辨舌象七十二候,脈診儀能析二十八脈。如上海龍華醫院研發"智慧中醫"系統,將《傷寒論》六經辨證轉化為算法模型,治療糖尿病療效較傳統提升27%。此乃《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現代演繹。
觀日本漢方藥企,津村制藥以柴苓湯攻免疫病,漢方顆粒占全球八成市場。中國亦不甘示弱,青蒿素成抗瘧圭臬,連花清瘟入國際指南。然標準之爭猶烈:歐盟以HMPC認證漢方,美國將針灸納入醫保,此皆文化話語權之爭。
展望未來,或現三大趨勢:一曰"標準重構",建立"證候積分"體系,如糖尿病療效評估兼采口渴、乏力等癥;二曰"技術賦能",開發舌象AI分析、中藥組分提取;三曰"全球整合",推動針灸納入WHO急癥指南,中藥毒理研究接軌ICH標準。
醫道本無疆界,昔仲景采《湯液經》成《傷寒》,孫思邈匯印度醫學入《千金》,今之"結合",非簡單拼湊,實乃文明對話。
觀敦煌出土《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載五臟補瀉方二十首,其方名與傳世本《湯液經法》暗合,足證文明交融自古有之。
今之醫者,當懷"博采眾方"之志,守"大醫精誠"之本,使中西醫如陰陽雙魚,相生相濟,方不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