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民謠流域》第三版后記
《民謠流域》首版于1998年5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汪民安。
再版,是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和江蘇人民出版社支持下完成的,時為2008年1月,在該書首版十年后,責任編輯蔣衛國,開局工作由楊全強編輯推動。當時我有個想法,就是盡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面貌,只作些修正,增補主要通過加注和插圖的方式實現。我和史文華此時已不在同座城市,一個在地球這邊,一個在那邊,有日子沒聯系了,所以再版由我一人完成。
為了通過插圖完成容量擴增,我清理、發掘、發現和精煉了我所有的庫存唱片;甚至通過新的購買,臨時去擴容我的庫存唱片。
現在這本,是《民謠流域》第三版。
我和史文華依然一個在中國,一個在美國。但這一次,再版的新內容主要由他撰寫,我做來料編輯,適當作些深加工,作些延伸思考。作為武漢第一批打口帶癡迷者,我們倆有一點完全一樣:都對人類音樂抱有無限饕餮之雄心和無差別通吃之熱愛。我們都有數量高達五位數的唱片庫。而由于二十年的美國定居經歷,唱片業沒落提供了美國二手唱片店的海量資源,這讓史文華的唱片庫存達到了夸張的程度。顯然其唱片成色更好、歷史價值更高。這一次,輪到他清理、發掘、發現和精煉他所有的唱片庫存,化為《民謠流域》駛向更深海域的新的燃料。
有一點與第二版不同:除了章節大體不變,這一次我們的寫作,不再拘泥于原書的原貌,而是能增盡增、應增必增。另外,考慮到距第二版時間已過去十六年之久,民謠世界再次換了人間,我們因此以一直延續到當下這一年的人物、事件、潮流、變遷、專輯和歌曲,力圖刷新和增進我們對這個領域的認識。
《民謠流域》誕生于貧瘠的年代。當年的初衷,至少其中有一條,是為聽眾打開一扇世界之窗,提供一些音樂資訊。轉眼間,我們已進入信息極大豐富,音樂已經飽和與過量的年代。人們對資訊棄之不顧,甚至通過互聯網、iTunes、網易云、QQ音樂,唱片多得我們再也吃不下。面對全世界鋪天蓋地的音樂出產,唱片迷感到惡心,而非唱片迷變得清心寡欲。
如此形勢下,像《民謠流域》這樣的書,還有沒有寫作和出版的必要?
可能,還有必要。人類對聲音世界的好奇和純真,仍有必要保護,有必要讓它再度蘇醒。而蘇醒的途徑,就是睜著眼、張開耳朵、帶著頭腦的著述。作為作者和讀者,我們所不滿的,仍是所知有限、系統不夠,是自己的眼力不濟、耳力不聰、腦力不逮。大多數時候,這些文字還是太過于瑣碎,如即刻泛起、瞬息生滅的浪花,被拍碎在音樂海洋和時間汪洋的岸邊。
同時,旌表人杰,彰顯佳作,留下歷史的成果和線索,仍然為任一時代的音樂史寫作者所必達,也仍然為一代代人類所必須接納、繼承、再認識和再發展。我們力圖用自己的耳朵,篩選出我們認為的經典,盡可能地擺在此書所鋪開的唱片架上。
所以,這本《民謠流域》第三版,最終,并沒有被兩位作者的狐疑、眩暈和虛弱悶死腹中,而是鼓足勇氣,走到了你的面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