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作為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帶領革命黨人一舉推翻了腐朽不堪的滿清王朝。但由于難以有效掌控北洋軍,僅僅任職44天,他便無奈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在后世評價中褒貶不一。很多人詬病他妄圖恢復帝制,讓歷史倒退。但平心而論,在治理國家方面,他確實有一定的能力。
當時有法學家評價:“袁氏死后之執政者,則袁氏已不可及”。袁世凱在位時,能夠推行各類制度、法制與政令,并且獲得了列強、軍閥、立憲派的支持,即便共和派心有不滿,也只能無奈妥協。當時人們對他有“法令能行”“外能御辱”“官治官規有定制”“中央執政無需請命于軍閥”“對外尚能維持統一”等評價,這些評價不算低。但本質上,袁世凱還是舊官僚、舊軍閥,大權在握后就一心想著復辟帝制當皇帝。
他的這一行為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就連他的心腹也不例外。就北洋軍閥內部而言,袁世凱稱帝只對他及其后代有利,對北洋軍并無好處。以北洋軍“龍虎狗”為例,“龍”是王士珍,“虎”是段祺瑞,“狗”是馮國璋。王士珍雖不反對恢復帝制,但反對袁世凱稱帝,他主張恢復帝制應將溥儀推上皇位;段祺瑞思想相對先進,看不慣袁世凱稱帝的做派,直接稱病不出;馮國璋則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在北洋軍里,袁世凱是老大,自己是老二,袁世凱一家人壽命本就不長,當時56歲的袁世凱眼看時日無多,自己很快就能接手大權,可袁世凱稱帝搞世襲,徹底打破了他的美夢,他自然不愿意。最終,在各方反對聲中,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后便病逝。
袁世凱一死,北洋軍內部頓時陷入混亂,無人能真正掌控局面,很快分裂成多個派系,其中實力最強的當屬皖系、直系和奉系。皖系首領是段祺瑞,直系首領是馮國璋。袁世凱去世后,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馮國璋任副總統。選黎元洪當總統,并非他勢力最大或領導能力強,而是各方都覺得他好控制,能當傀儡總統。但黎元洪上臺后,不甘心只做個傀儡,于是和總理段祺瑞鬧僵,還解除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不得不說,這一舉動魄力十足,但也僅此而已。畢竟當時段祺瑞勢力遠強于黎元洪,不僅北洋軍支持段祺瑞,除西南六省外,各省督軍、省長也都站在段祺瑞這邊。
段祺瑞下臺后,各省紛紛表示要帶兵進京討伐黎元洪。黎元洪嚇得驚慌失措,這時,辮子軍首領張勛站了出來,表示愿意保護他。黎元洪大為感動,隨即發布總統令,稱張勛功高望重,邀其迅速進京共商國事。沒想到張勛一進京,就迅速控制住他,并要求解散國會。黎元洪雖不情愿,卻也無可奈何。過了幾天,張勛又揚言要恢復帝制,這可犯了眾怒。最終,在段祺瑞組織的“討逆軍”進攻下,這場復辟鬧劇才得以收場,黎元洪也被迫下臺,馮國璋被推舉為代理大總統。
馮國璋和段祺瑞雖是老同事,但矛盾不斷。玩政治,馮國璋不是段祺瑞的對手,最終被迫下臺,不久后便病逝。民國時期總統和總理沖突不斷,根源就在于權力分配不清晰。以往封建王朝,皇帝獨攬大權,而民國實行共和制,設立總統和總理,雙方職責劃分不明,自然權力斗爭不斷。
馮國璋下臺后,徐世昌當選大總統。徐世昌能當選,靠的是深厚的北洋資歷,符合“北洋正統”。不過除了資歷,其他方面實在有限,在掌控局勢上也力不從心。徐世昌上臺后想推行“文治”,試圖讓文人掌管軍隊,想法雖好,卻不切實際,畢竟軍閥大佬們怎會心甘情愿交出軍權和地盤?所以徐世昌沒干多久,也被趕下了臺。
在眾多軍閥中,段祺瑞原本最有希望實現國家統一,可惜在直皖戰爭中皖系戰敗,實力一落千丈,統一大業也就再難實現了。最終實現形式上統一的是蔣介石。蔣介石通過經濟手段分化馮玉祥,用政治手段拉攏閻錫山,憑借軍事手段對抗李宗仁,以外交手段促使張學良易幟。可見蔣介石并非無能之輩,在黃埔軍校時,伍豪曾與他共事兩年多,對他頗為了解。伍豪對蔣介石的評價是文武雙全、聰明能干、讀書多且富有政治手腕。
可即便如此,蔣介石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最終還是失敗,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他的對手太過于強大了!有人說抗美援朝的最大受益者是蔣介石。
以前蔣介石常被人詬病是能力不足,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指揮的配備飛機坦克的美軍,也未能戰勝志愿軍,而且美軍面對的還只是一位解放軍元帥,就被打得灰頭土臉,可蔣介石當年面對的是多位開國元帥!這著實是有點難為他了!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