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蟲總科—卷葉象鼻蟲科〈卷象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鞘翅目
多食亞目
扁蟲下目
象鼻蟲總科〈象甲總科〉
卷葉象鼻蟲科〈卷象科〉
卷葉象鼻蟲科(學名:Attelabidae)又名卷象科,是鞘翅目下的一個科。
1. 形態
體長1.5-8mm;長形,體背不覆鱗片;體色鮮艷具光澤;頭及喙前伸,無上唇,外咽縫愈合;觸角不呈膝狀,末端3節呈松散棒狀;前胸明顯窄于鞘翅,端部收狹,兩側較圓;鞘翅寬短,兩側平行,蓋及腹端;前足基節大,強烈隆突;前足最長;各足腿節膨大,內側具齒,脛節彎曲,末端有距;跗節5-5-5,第3節雙葉狀,第4節小,位于其間;腹部可見5節,1至4節愈合。
幼蟲蠐螬型,頭較小,上顎具臼齒,下顎具合顎葉;觸角1-2節;胸腹背側面有瘤突;足消失;無尾突。
2. 生物學
成蟲多卷葉成筒狀,產卵于其中,幼蟲孵化后在葉筒內取食,化蛹于筒內,成蟲羽化后破筒而出。
3. 分類及分布
全世界約知5000種,我國已記錄250余種。
4. 琉璃卷葉象鼻蟲
琉璃卷葉象鼻蟲(學名:Tomapoderus coeluleipennis),鞘翅目卷葉象鼻蟲科動物。
(1)外觀特征
體長6~7mm。體色為橙黃色或黃褐色翅鞘為具金屬光澤的藍黑色,并有不明顯的微細刻點呈縱線狀排列;觸角黑色。
(2)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于夏季,生活在低海拔山區。寄主植物為臺灣樸樹。
5. 姬琉璃卷葉象鼻蟲
姬琉璃卷葉象鼻蟲(學名:Euops chinesis),鞘翅目卷葉象鼻蟲科動物。
(1)外觀特征
體長3~4mm。體型微小;頭部、前胸背板為具金屬光澤的藍黑色;翅鞘為有金屬光澤的深藍色,并有刻點形成縱線狀排列。
(2)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于春、夏二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寄主植物為火炭母草。
6. 棕長頸卷葉象鼻蟲
棕長頸卷葉象鼻蟲(學名:Paratrachelophrous nodicornis),鞘翅目卷葉象鼻蟲科動物。
(1)外觀特征
體長雄蟲13~16mm,雌蟲9~11mm。體色為單純的紅棕色,各腳腿節末端和脛節前端黑色;雄蟲頭部細長,雌蟲頭部較短。
(2)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于春至秋季,生活在低海拔山區。寄主植物為水金京、山桂花等數種植物,雌蟲會將葉苞切斷掉落地面。
7. 柿卷葉象
柿卷葉象,鞘翅目卷葉象鼻蟲科動物。
(1)形態特征
頭喙棕色,體淡黃至淡黃褐色,貌視鞘翅大部分為黑褐色,因鞘翅半透明透視灰黑色的后翅所致。頭較長復眼處最寬,向后漸細基部細縮呈倒三瓶狀。
成蟲體長7~8毫米,寬3.5~4毫米,喙短約為頭長的2/5,基部細,向端逐寬,口器著生處最寬;觸角棒狀11節,棒狀部由5節組成,端部3節較粗大,觸角著生在喙基部背面中央,復眼前內側中間相距盾片倒梯形,端緣中間內凹。鞘翅上刻點粗大成8條縱溝,在第2、3溝間近翅基部1/3處有1明顯瘤狀凸起,凸起部刻點溝間的隆脊較粗大,顯得支怖粗糙;后足腿節端部黑色。腹部短小,臀板黑褐色。卵橢圓形長1毫米,寬0.6毫米,淡黃色。幼蟲體長8毫米,體中部粗大,兩端稍尖細,彎曲是C字形。體淡黃白至淡黃色,體背面和胸部稍黃,可透見消化道暗黑色。蛹長5毫米左右,初鮮黃漸變淡黃白色,復眼黑色,翅芽灰黑。
(2)為害特點
為害柿、黑棗等。成蟲食葉,雌切葉卷成筒狀產卵于內,幼蟲棲居筒巢內并以筒巢為食料。
8. 齒帶卷葉象
齒帶卷葉象,鞘翅目卷葉象鼻蟲科動物。
(1)形態特征
體長6.5-7.0mm。體污黃色,頭,前胸,后足腿節端部和鞘翅兩側為深褐色,鞘翅基部,中間和端部為深褐色橫帶,中間的橫帶為鋸齒狀。頭較長,從眼后的基部錐形縮窄,頭頂光亮,無刻點;眼小,稍隆凸;喙長稍大于寬,端部略放寬;觸角著生于喙基稍前,柄節由基至端強烈加粗,索節1卵形,索節2,3,4約等長,長于索節1,索節6,7短小,稍短于索節5,棒節松散,各節長大于寬。前胸長大于寬,由基至端錐形縮窄,表面光亮,無刻點,中溝細,基部有1條橫的縊縮。小盾片近梯形,表面光滑。鞘翅肩后兩側平行,端部加寬;行紋規則,刻點由基至端變細,行間寬而平。臀板外露,密布刻點。中胸后側片和后胸后側片有金黃色柔毛,腹部腹葉發達,足跗節加長。
(2)分布范圍
湖北,福建,貴州。
9. 圓斑卷象
圓斑卷象,為昆蟲綱鞘翅目卷象科生物。
(1)形態特征
體長6.8-8.7mm,寬4-5mm,體紅褐色到黃褐色,散布圓形黑斑,頭短,圓形,基部縮細,無頸區,寬略大于長或長寬相等。中紋細,從基部延伸至額,額上有1個略呈六角形的黑斑,頭頂兩側各有1個小黑斑,額基部兩側各有1條細溝,眼小,突隆,喙短,寬略大于長,近基部縊縮,端部散布細刻點并略擴展,上顎鉗狀,觸角著生于喙近基部的瘤突兩側,瘤突上有中溝。觸角柄節較長,長于索節1,2之和,棒3節緊密,呈紡錘形,前胸橫寬,基部最寬,前端縮得很窄,近關部縊縮,后緣有窄的隆線,近基部有橫溝,中溝明顯,背面兩側各有1個圓形黑斑,黑斑有時延長略呈啞鈴狀,甚至分隔成2個圓形黑斑,背面皺紋成不規則狀,小盾片扁而寬,端部縮窄,有1個大黑斑,鞘翅肩胝明顯,兩側略平行,端部略放寬,行間1,3,5,7,9,10隆起形成圓脊,其余行間近端部,第九行間中間之前,肩角以及鞘翅端部各有1個圓形黑斑,斑點有時較大。占據幾個行間,在肩角和背面中央的4個黑斑有時形成圓錐形或圓瘤狀突起,胸部腹面黑色,腹板兩側在斑點,臀板黑色或為2個黑斑,中,后足腿節近端部有1個環形黑斑,或縮成1個圓斑,爪合生。雄蟲前足脛節較細長,外端角有1個向內指的鉤,雌蟲脛節較短,端部外角和近內角各有1個鉤,內端角突起,布有小齒。
(2)分布區域
圓斑卷象,分布于低海拔山區,常見寄主于樸樹、石拎舅、樹杞、長尾尖葉櫧、長梗紫寧麻等葉面啃食,雌蟲取樸樹新葉卷葉筑巢,卵苞形狀如搖籃,雌筑巢時雄蟲常會爬到雌蟲背上,形成雌蟲背著雄蟲筑巢的特殊畫面。成蟲出現高潮于4-9月但多數個體能以成蟲的形態越冬,它們躲藏于殘舊的葉苞內或寧麻、榕等多種植物的葉背行集體越冬,數量多達上百只。本屬有5種,顏色與斑型各異,許多近似的個體不容易分辨種別。
10. 梨卷葉象
梨卷葉象,為鞘翅目(Coleoptera )卷象科(Attelabidae)。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小于1㎝,頭向前延伸呈象鼻狀,蟲體有藍紫色、藍綠色、豆綠色等光澤。卵,小米粒大小,橢圓形,乳白色,半透明。幼蟲,長約0.7㎝左右,頭棕褐色,全身乳白色,微彎曲。
(2)發生規律
一年生1代,以成蟲在地面雜草或土中作土室越冬。翌年春季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梨樹發芽時,成蟲開始出蟄,為害嫩芽和嫩葉,補充營養后將葉卷成筒狀。雌蟲把卵產在卷葉上,葉片成卷時,把卵包囊在葉里。每1個卷葉有卵3至4粒,卵期6至7天,幼蟲乳化后在卷葉內取食為害,致使受害葉片干枯或脫落,老熟幼蟲從卷葉中鉆出入土化蛹。8月上旬羽化,有部分成蟲從土中鉆出,在雜草中越冬,也有一部分留在土中越冬。
(3)分布
分布于北京、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西、河南等地;主要為害楊樹、梨、山楂、蘋果等。成蟲食害果樹新芽、嫩葉,當果樹展葉后,成蟲即卷葉產卵為害,樹上掛有蟲卷。隨著時間的推移,葉卷逐漸干枯落地。
11. 膝卷葉象
膝卷葉象(學名:Apoderus geniculatus)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卷象科動物。
(1)形態特征
體長6.5-7.3mm。體深紅褐色,腿節端部為黑褐色。頭長寬之比為3:2,基部逐漸縮窄,背面有淺橫紋,中線明顯,端部有淺洼。喙長寬約相等,近基部縊縮,端部略放寬;觸角著生于喙背面近基部中間的瘤突之兩側,瘤突上中溝明顯,從喙基部向額兩側伸出2條淺縱溝。觸角柄節長于索節1,2之和,索節各節較短粗。前胸寬大于長,前緣縊縮,比后緣窄得多,中央凸圓;后緣有細隆線,近基部有橫溝;兩側較直,背面中溝明顯,密布深淺環形皺紋,近端部中間呈圓形隆起。小盾片橫寬,端部中間有小尖突。鞘翅肩明顯,兩側平行,端部放寬,行紋刻點大;刻點之間隆起,刻點行呈皺紋狀,小盾片兩側和鞘翅背面中間有圓瘤突。腹面和臀板密布大小刻點。
(2)分布范圍
河南,江蘇,江西,福建,貴州,四川,云南。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