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開創者佛陀,全名叫喬達摩·悉達多。他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19歲成親,29歲出家,35歲覺悟,隨后花了45年的時間四處講法,最終在80歲的時候離開人世。既然貴為王子,那可想而知,佛陀年輕的時候是享盡榮華富貴的。那么,這樣一個人,為什么會選擇走上出家這條道路呢?佛陀選擇出家,那肯定不是出于對世俗生活的逃避,畢竟,從世俗的眼光看,他的生活已經很好了。佛陀選擇出家,恰恰是因為,他的生活已經足夠好了,但他發現,不管他的生活再怎么完美,他最終都逃不開像老、病、死這樣的處境。這一點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變。無論社會再怎么進步,對于生命而言,老、病、死的束縛感是永遠圍繞著我們的。
盡管我們大部分人為普通人,但事實上,當下的我們和當時身為王子的佛陀的處境卻是非常像的。你看我們現在逛的琳瑯滿目的賣場,不就是當年佛陀居住的繁華宮殿嗎?今天充斥在手機、電腦里的聲色幻象,不就是當年佛陀身邊的翩翩舞女嗎?現代社會制造出來的這種“繁華幻象”,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讓我們墮入其中,失去了對“苦”的敏感,從而回避和掩蓋了很多實際上迫在眉睫的人生問題。但佛陀不一樣。盡管他也身處于“繁華幻象”當中,但他對“苦”是高度敏感的,他看到了一切事物當中普遍存在的不自由,而且,這種不自由并不會因為他擁有了富足的生活就能夠緩解,或者讓他轉移了注意力。因此,他決定通過修行,來追求生命的覺悟。
那么,佛陀最終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么呢?佛陀發現,我們之所以有老、病、死,本質上是因為有生。生命得先有開始,才有后面的這些對老、病、死的拒斥。那什么叫做生呢?嬰兒呱呱墜地就是生嗎?還是從受精卵開始就是生呢?還是要再往前追溯呢?如果我們往下細究,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無法為生找到一個絕對的時空坐標。只不過,我們會自己認為,從某一刻,生就開始了。如此之后,我們會不斷地強調一個看法,那就是:“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是一種永恒的存在,即便我們也同時知道有衰朽和死亡。也就是說,我們形成了一種頑固的“自我感”,佛學把它稱為“有”。
那這個“我”從何而來呢?佛陀認為,這是心的作用,是一種執取的結果。那為何會有這種認知的執取心呢?佛陀進一步推斷,認為那是因為貪愛。一旦我們對事物產生了好壞判斷,就會對喜愛的產生占有的欲望,對厭惡的產生抗拒的想法,這些都屬于貪愛的念頭。貪愛一旦加劇,我們的執取心也就會越發強烈,進而形成一個堅固的認知,那就是:只要“我”喜歡,就一定要得到滿足。于是,這種帶有強烈貪欲感的個體意識,最終就變得牢不可破了。所以,問題在哪呢?佛陀的答案是,問題就在于,我們錯誤地理解了所謂的“我”。佛學當中所講的“一切皆苦”,它的源頭也在于這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