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剛對中國實行最高額度征稅,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將按34%的稅率頂格加稅。沒想到,東南亞又一個國家站隊美國,對中國加征37.13%的關稅,這是怎么回事呢?
自4月16日,越南宣布對華合金鋼鍍層板加征37.13%反傾銷稅的關稅,這已是越南在2年內,第七次針對中國鋼鐵產品的貿易限制,此前風電設備97%的"天價關稅"更令業界嘩然。
在河內東北方的臺塑河靜鋼鐵廠正是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全套技術輸出的印記。2017年投產時,越方工程師曾感慨:"中國師傅手把手教我們煉出了第一爐合格鋼水。"如今該廠600萬噸的年產量,恰好與中方在越投資鋼鐵產能的總和相當。
2023年越南鋼鐵進口總量突破2100萬噸,其中72.6%來自中國,較技術合作初期的34%完成驚人逆轉。更微妙的是,越南本土鋼廠使用的電弧爐70%購自中國,連煉鋼用石墨電極都依賴河北企業的供應。這種"用中國設備生產,再與中國產品競爭"的荒誕,恰似19世紀德國用克虜伯大炮轟擊普法戰爭的現實翻版。
中越跨境鐵路項目的施工圖前,兩國工程師的博弈暗流涌動。越方堅持采用1435毫米標準軌距,卻對貨運通關配額嚴防死守;接受中國鐵建的技術方案,卻在隧道工程招標中設置本土企業保護條款。這種"既要技術輸血,又要市場隔絕"的策略,在2023年底達到巔峰——鐵路合作協議墨跡未干,越南即對中國風電塔筒征收97%關稅,導致中廣核承建的朔莊風電項目成本激增47%。
這種經濟交往中的"冷熱交替",在數字經濟領域更為凸顯。當越南信息傳媒部引進阿里云技術構建國家數據平臺時,工貿部卻在同期出臺《電商領域外資限制令》。這種精妙的政策平衡術,恰如河內街頭隨處可見的"混合茶"——中國普洱打底,法式滴濾加持,最后撒上美式咖啡粉,調出獨具特色的政治經濟學滋味。
縱觀南海油氣勘探版圖,越南近年來將區塊招標向西方石油巨頭傾斜的趨勢明顯。2023年埃克森美孚獲得的117、118區塊,與中海油981平臺作業區形成地理重疊。這種能源領域的戰略試探,與軍事領域的動向形成呼應——金蘭灣美軍艦船訪問頻次從2018年的年均1.2次躍升至2023年的4次,而中越海上聯合搜救演習卻停滯在疫情前水平。
這種戰略漂移在經濟領域投射出詭異光譜:當越南對美農產品出口享受零關稅時,中國貨車在友誼關前仍要經受6小時通關審查;當三星電子享受15%的超級稅務優惠,中國手機廠商卻要為每部設備多繳3美元"網絡安全費"。這種差異化管理,恰似胡志明市街頭景觀——殖民時期的圣母教堂與解放后的中越友誼宮隔街相望,歷史與現實在霓虹中交錯閃爍。
深究越南鋼企的成本賬簿,會發現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采用中國高爐技術的和發集團,噸鋼能耗比本土電爐企業低22%,但因其焦炭依賴進口,綜合成本仍高出中國同類產品18%。政府強推的貿易壁壘,反而使本土開發商叫苦不迭——2024年第一季度,越南建筑用鋼價格同比上漲31%,直接導致政府主導的百萬套保障房計劃延期。
這種保護主義反噬的魔咒,在光伏產業已現端倪。2022年對中國組件加征關稅后,越南光伏電站建設成本驟增40%,直接導致寧順省3個國家級新能源基地爛尾。更諷刺的是,被迫采購的韓國組件中,70%硅片其實源自中國新疆。這種"去中國化"的徒勞,恰如試圖用中國產漁網在南海捕撈美國龍蝦。
越南的搖擺絕非孤例,它折射出后發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集體焦慮。印尼在鎳礦出口禁令與中國投資間反復,菲律賓在基建貸款與南海仲裁間糾結,這些國家都在重復著相似的劇本:既渴望搭乘中國制造的經濟快車,又恐懼成為"依附體系"中的次級節點。
這種困境在RCEP框架下愈發凸顯。當越南對華貿易逆差突破650億美元時,卻選擇性忽視中國在電子元件、機械設備領域的持續讓利。就像河內某智庫報告揭示的悖論:越南每賺取1美元對美順差,需要向中國支付0.83美元中間品成本。這種經濟共生體的復雜性,遠非簡單的關稅壁壘可以切割。
站在歷史的長鏡頭前觀察,從日本戰后鋼鐵崛起倒逼美國301條款,到韓國半導體逆襲引發的技術封鎖,產業升級的陣痛從未停歇。越南當前的選擇,既是新興制造業國家突破天花板的必然掙扎,也是全球化退潮期價值鏈重組的時代縮影。當河內官員在關稅聽證會上激烈辯論時,或許該重溫胡志明市華人商會的那句箴言:"切斷水流的人,終將困死在自己的孤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