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民還沉浸在4+4的大辯論和五一假期的余波中,兩場戰爭在同日揭開序幕,一場是沒有硝煙卻充滿火藥味的中美貿易接觸,另一場已經真槍實彈地開干,中國PL-15遠程空空導彈“一戰封神”。
疑似掛載米卡導彈的印度戰機墜毀
據中國軍號等媒體報道,5月7日,巴基斯坦媒體消息,巴軍擊落6架印度戰機。截至發稿時間,印度方面還未表態。國外社交媒體平臺X上已有多名巴基斯坦知名記者,透露了相關細節,稱中國PL-15導彈在本次印巴空戰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梳理匯總如下:
巴基斯坦出動了中國遠程防空導彈HQ-9、殲10C/FC-1”梟龍”戰斗機發射了PL-15遠程空空導彈,F-16戰斗機發射了AIM-120中程空空導彈。印度損失了3架“陣風”戰斗機,1架蘇30MKI,1架米格29,1 架“美洲虎”攻擊機,和1架以色列的“蒼鷺”長航時無人機。還有消息說印度損失了1架幻影2000。
以上細節無法全部證實,且戰報是動態的并非權威信息。巴基斯坦宣稱的戰果有無水分尚不可知,擊落6架印度戰機屬實有一些不可思議甚至是離奇,印度空軍也接受過美式訓練,參加過與美法舉行的聯合軍演,印度的戰機裝備水平并不比巴基斯坦差。
從目前曝光視頻來看,印度損失了至少2架戰斗機,其中1架疑似是掛了“米卡”空空導彈的法制“陣風”戰機。
中國官宣PL-15E的射程為145公里,這是中國式謙虛。
遠射的先機
在印巴空戰中,PL-15(霹靂-15)被反復提起。這款由中國自主研制的遠程空空導彈,此前雖在多個航展中亮相,如今,它似乎首次以真正的殺器身份走上了戰場。
比遠更遠,是PL-15的最大特點。中國已經擁有了射程達80公里的PL-12中距空空導彈,在實戰中可以完成超視距打擊。PL-15的射程較PL-12翻了不止一倍,來自它不同尋常的設計:采用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內置主動雷達制導頭,并通過中段數據鏈實時修正彈道。巴基斯坦空軍在五一節前就已開始“鋪墊”PL-15。其官方發布的對外通報中,罕見提及PL-15的實戰射程達200公里以上,顯然遠超中國在航展上公布的保守數據——145公里。這一說法引發了國內外廣泛關注。
眾所周知,出口型武器的射程一直是軍火市場的玄學。俄羅斯喜歡在宣傳手冊上標出理論最大值,以吸引買家,哪怕戰場打不到這個距離;以色列的“德比”系列導彈也多次被指出存在紙面性能虛高;而中國長期以來反其道而行之,通常在宣傳中低調保守。
因此,巴方主動提及“200公里”,反而可能更接近實情。如果這一射程屬實,PL-15已然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遠程超視距空戰壓制能力,可以在敵機未察覺、未反應前就發起致命一擊。
此次印軍被擊落的機型中,“陣風”顯得尤其扎眼。這款法國出品的四代半戰斗機,不僅是印度空軍近年來的重金引進機型,也號稱具備超視距交戰優勢。它配備“米卡”中程導彈與RBE2 AESA雷達,理論上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并鎖定來襲目標。但面對PL-15這樣從更遠距離“預判先動”的獵手,陣風可能還沒進入攻擊窗口,就已被導彈預置的航跡逼入絕境。
對比之下,“米卡”的射程還不到100公里,即使其多用途特性再強,也難以在遠距遭遇戰中與PL-15抗衡。而美制AIM-120C系列雖性能成熟,但在巴方裝備的F-16平臺上,其發射距離和末段命中能力很大程度受限于目標態勢。而俄制R-77系列,在烏克蘭戰場上已多次暴露出“紙面性能不錯,實戰打不中”的老問題。
PL-15E是航展的??土?,突然刷出這么好的實戰戰績,讓人措手不及
歐洲經典的“流星”空空導彈,也宣稱可以打200公里,不可逃逸區約70公里。印度空軍的法制“陣風”戰斗機可以掛載“流星”,有沒有形成戰斗力,有沒有在本次實戰中掛載并發射,存疑。
巴基斯坦在五一期間發過官宣片,重點介紹了FD-2000,HQ-9BE,HQ-16FE等中國防空導彈構成的防空網絡,頗有一點勿謂言之不預也的中國式警告意味。當空戰轉入真正意義上的體系對抗,誰能在更遠的距離發現目標、釋放火力、打中對方,誰就擁有了決定權。在這一輪戰術對抗中,巴方采用“殲-10C+梟龍+PL-15+F-16”的復合空戰組合,顯然在射程和戰術節奏上占據主動。PL-15這一次,極可能完成了它設計之初就被賦予的任務:在第一波交火中搶得先機,為整個空戰奠定勝勢。
五一前,巴基斯坦空軍官宣PL-15射程為200公里。
一場漂亮的“伏擊戰”?
如果說PL-15的技術性能為巴基斯坦贏得了超視距戰的“硬件基礎”,那么真正讓它一戰封神的,恐怕并不僅是射程和制導,而是整個作戰體系的配合,以及對交戰節奏的掌控。這場空戰,更像是一場深思熟慮、結構完整的“主動設伏戰”;并不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被動攔截戰。
巴基斯坦空軍的布局方式,或借鑒了近年來中國空軍演訓中所強調的“復合編組”和“信息主導”。簡單來說,殲-10C在前方承擔搜索與目標指引,具備更強信息處理和數據鏈傳輸能力;FC-1 Block III則以輕型、多架次的優勢作為PL-15的主力發射平臺,負責“打”;F-16則可能利用自身較強的格斗能力和AIM-120的多目標能力完成補刀和防護。預警機或地面雷達提供中段指引,HQ-9、HQ-16等遠中近程防空導彈則封鎖對方的空中推進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ZDK-03型預警機,基于運-8平臺,具備對空廣域探測和信息指引能力。它與殲-10C、梟龍同源系統,更易于實現數據鏈整合與作戰任務分發,構成閉環體系。這正是巴空軍近年來不斷推行“體系化改造”的成果之一。
這種作戰模式本質上是對信息流和火力節奏的徹底控制。敵方剛一暴露,即進入我方交戰鏈路。從體系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次典型的“前推式打擊”——壓縮敵方的空中生存空間,在它尚未形成合力時便將其各個擊破。
反觀印度空軍,雖具備一定裝備基礎,但其指揮與協調機制長期以來面臨“多源整合”難題。蘇-30MKI的航電與陣風不兼容,米格-29使用的是蘇聯標準系統,而預警與地面指揮系統又與歐美制戰機難以同步。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戰機本身性能不差,也難以形成戰術協同。更何況,印度空軍在此前歷次演習中就暴露出“前端過重、后端空白”的問題——缺乏靈活調配的中繼指揮平臺和實時態勢感知能力。這意味著,一旦戰術節奏被對方打亂,其機群很容易陷入各自為戰、單點潰散的狀態。
據說是殲20掛八聯裝的PL-15,8倍的快樂8倍的火力
再看交戰的空間條件。若這次戰斗發生在喀喇昆侖方向的高原地區,那么印方戰機不僅要面對巴方預警優勢,還要在空氣稀薄、航跡易暴露的環境下飛行,雷達效率下降、導彈性能折損的問題將被進一步放大。正是在這樣的復合條件下,一款射程足夠遠、抗干擾能力強的導彈才能發揮決定性作用。PL-15剛好踩中這些關鍵點。
而在敵我態勢難以對等的情況下,印度的防空力量幾乎沒有介入空間。也就是說,這不僅是一場空空導彈的勝利,更是一整套多層次空天打擊體系,在地緣、高原、戰術鏈路和信息壓制等多個維度上取得了上風。
回頭看這場戰斗的過程,它不像是一次偶發的“交火”,更像是一場事先布好局、按節奏推進的戰略打擊。這不是哪個飛行員更勇敢的問題,也不是哪個機型更漂亮的問題,而是誰真正掌握了對空優勢,誰更早進入了下一代空戰的規則。
結語:
中國空空導彈如今已從近距到超遠程,構建出PL-10、PL-12、PL-15,再到傳說中的PL-17四層火力譜系。據外媒推測,PL-17的射程甚至可能達到驚人的400公里,不知是不是融入了三體人科技。至于PL-15,哪怕本次戰果仍待查證,它的名字已從展臺模型走入實戰暴風中心。
巴基斯坦是第一個真正“吃到PL-15紅利”的國家,但絕不是最后一個動心者。如果此次戰績部分屬實,將不僅帶動殲-10C與梟龍Block III的捆綁式出口,也將倒逼南亞、東南亞乃至中東多國重新審視自身的空戰體系。
這也許是中國導彈工業第一次,不再靠航展PPT、不靠“單子談判”,而是靠實戰記錄,在全球軍貿體系中寫下自己的名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