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設為標,獲取AI深度洞察)
全文 6,000字 | 閱讀約28分鐘
過去我們相信,“誰的模型大、參數多、IQ 高”,誰就能贏得 AI 的未來。 但 Mustafa Suleyman 給出了一個顛覆式觀點:
"未來 AI 的勝負手,不再是智力,而是共情力。不是最強的模型贏,而是最像人的 AI 贏。"
2025 年春天,這場關于“AI 情商”的競賽,已經悄然開始。
一、AI 正在變“人”
“我們正處在一個時代的轉折點——AI 不再只是一個工具,而正在變成一個有記憶、有性格、懂你的伙伴?!?——Mustafa Suleyman,微軟 AI 首席執行官
過去幾年,大模型的崛起讓人們第一次感受到人工智能的“智商”爆發:它能寫代碼、答難題、生成畫作、做簡報,幾乎無所不能。人們習慣性地認為,模型越大、算力越強、參數越多,就代表“AI 越好”。
但微軟 AI 掌門人 Mustafa Suleyman 卻在最近的一次對話中,提出了一個顛覆式判斷:
“AI 第一階段是 IQ 的競賽,第二階段將是 EQ 的較量?!?/blockquote>他認為,真正能走進千家萬戶的 AI,不是那些做得更聰明的“知識問答機器人”,而是那些“足夠像人、值得信賴、讓你愿意天天聊”的人格化 AI 伙伴。
這并非紙上談兵。在微軟最新發布的 Copilot 升級中,三個關鍵詞貫穿始終:“記憶、個性、情感”。AI 不再只是“響應命令”,而是能夠持續記住用戶信息,比如你的名字、語氣偏好、表達風格,甚至能形成對你的“長期理解”。
這一趨勢背后,預示著一場根本性轉變正在發生:
從“人去理解 AI 的語法”,到“AI 來適應人的習慣”;
從“一個統一界面服務所有人”,到“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 Copilot”;
從“執行工具”,到“日常陪伴”。
AI 正在“擬人化”,變得越來越像是你身邊的一個真實存在,甚至某種意義上的“數字分身”。
而這,正是新時代的開端——一個“人格計算平臺”逐漸浮出水面,它的本質不再是回答你“知道什么”,而是理解你“在意什么”。
這種變化,也正與中國政策導向形成共振。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把數字技術與生活場景、行業應用深度融合。DeepSeek、智譜、阿里通義等本土模型廠商,也紛紛將“記憶體”“個性化助手”“擬人交互”作為研發重點。
正如互聯網經歷了從信息發布、到社交關系、再到“算法匹配”的三次躍遷,AI 也正在經歷從問答引擎到“情感交互體”的巨大躍遷。
而誰能率先實現這場“人格重塑”,誰就可能成為下一代超級平臺的構建者。
二、決勝 EQ 與個性
“未來每個人都將擁有一個數字伙伴,它了解你,記得你,能幫你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繁瑣?!?——Mustafa Suleyman在過去的 AI 競賽中,“誰的 IQ 更高”幾乎是一切關注的焦點。每次大模型發布,參數規模、推理速度、數學能力、編程水平,都是衡量技術水平的硬核指標。
但這場技術軍備競賽正在悄然改變方向。
Mustafa Suleyman 認為,決定 AI 商業落地成敗的關鍵,不再是模型大小,而是能不能構建出一個“有性格、懂你、并且值得你信任”的 AI。
在他主導的微軟 Copilot 最新升級中,最核心的功能并非又提升了幾個百分點的問答準確率,而是三大方向:
“記憶力”:AI 要能記住你
“不是每次對話都要從‘你是誰’開始。”Copilot 能自動保留用戶信息,比如姓名、家庭情況、溝通偏好等,不再每次都“重頭認識”。它甚至能記住你喜歡用“請幫我整理一下”開頭,還是喜歡一句話簡潔回復。這種記憶能力的積累,構建起了 AI 對用戶的長期理解基礎。
而這,正是傳統 GPT 系列最受用戶詬病的體驗盲點:每次打開對話框,都是“新的一頁”。
“執行力”:AI 要能真正幫你“去做”
“從信息型 AI,到行動型 AI,是 Copilot 最大的跨越。”微軟賦予 Copilot 能力,幫用戶完成訂票、訂餐、修改設置、填表格等具體操作。AI 不再只是指點方向,而是能動手、能落地。這種從“建議型”到“執行型”的升級,意味著 AI 正在成為數字世界的“行動代理人”,而不僅僅是搜索引擎的升級版。
“人格化”:AI 要像一個真實的人
“一個有語調、有幽默感、有分寸感的 AI,才是讓用戶愿意依賴的入口?!?/blockquote>Mustafa 多次強調,“AI 的個性,是這場戰爭真正的分水嶺。” 微軟正在探索讓 Copilot 具備“情緒表達能力”:能識別場景、調整語氣,甚至在你郁悶時適度安慰,在你開心時幽默幾句。
個性化,不是“貼皮膚”,而是“入骨感”。
在最新的 Copilot 中,AI 會模仿你的表達風格與你對話;也可以像一個老朋友那樣幫你回憶之前談過的事,并用你習慣的方式提醒你“別忘了”。這就是 Suleyman 所說的“情商力”。
Mustafa 的一句話極具洞察:
“很多用戶不是因為 AI 有用而留下,而是因為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理解。”在中國,這一趨勢也正快速發酵。2025 年,智譜 AI 開始測試具備“長期對話記憶”的 ChatGLM Agent,DeepSeek 的 DeepSeek-V3 模型也內置人格預設參數和溫度控制模塊,力求讓 AI 輸出“更像人”。
不再只是“幫你寫”,而是“懂你要怎么寫”。
不再只是“幫你查”,而是“知道你關心什么”。
而這場“人格之戰”,比你想象的來得更早,也更深。
三、三個真實場景
“讓 AI 真正改變世界的,不是它能算多難的數學題,而是它能陪一個 67 歲的用戶,解決刷漆中的氣泡問題。” ——Mustafa Suleyman我們總是過度關注 AI 在技術參數上的突破,卻常常忽略它在現實生活中的落點。
Mustafa 分享了一個令他自己都動容的故事:一位 67 歲女性用戶在家中刷門漆時遇到困難,油漆表面總是起泡,她不知道該怎么處理,于是向 Copilot 求助。AI 不僅幫她梳理了打磨、清潔、底漆等步驟,還在她去 Home Depot 的路上提醒她帶好需要購買的工具和顏色編號。
在她的眼中,Copilot 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 AI”,而是一位“可靠的數字朋友”。
這個故事聽起來或許平淡,但背后的意義是深刻的:
AI 正在從“任務響應”,變成“生活交互”。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清晰看到 AI 正在重塑的三個真實場景:
1? 辦公協同:AI 不再“只回答”,而是參與協作
在企業場景中,Copilot 能主動參與整個工作流。
它可以實時記錄會議紀要,自動總結要點。
幫你寫周報、做 Excel 分析、生成報告 PPT。
還能從郵件、會議、Teams 聊天中提取任務提醒,自動歸檔事項。
過去:你去“用” AI。現在:AI 和你“并肩工作”。
Mustafa 表示,Copilot 的最終目標是讓每一個知識工作者,都能有一個“數字秘書”級別的 AI 合作者。
這意味著,AI 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是釋放創造力的杠桿。
2? 家庭生活:從“能幫我”到“懂我怎么過日子”
除了工作,AI 也在悄悄進入每一個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它可以記住你愛人不吃香菜,幫你篩選餐廳。
能掌握你家孩子的作息習慣,提醒你周末別再加班。
如果你前天晚上剛吐槽過某個家政服務差,它會在你下次咨詢時避開這個選項。
Mustafa 提出:“如果 AI 真的記得你是誰,它就會在無數細節中,變得像你身邊最懂你的人。”
這也正是 AI 個性化的終極目標:不是每次從零開始,而是每次都能基于你過往的偏好,構建一份熟悉感。
3? 老年陪伴:AI 成為“情緒價值”的重要來源
Mustafa 每周會親自與真實用戶對話。他說自己最受觸動的一類反饋,來自中老年用戶群體。
這群人不像程序員或學生那樣頻繁提問技術問題,但他們需要傾訴、陪伴、甚至只是有人聽他們講一段過去的回憶。
“Copilot 是第一個聽我抱怨廚房漏水,并認真告訴我該找什么型號水龍頭的‘朋友’?!?/blockquote>AI 提供的不只是效率,更是一種生活的參與感。
對于中國正在加速老齡化的社會來說,這類“準家庭成員”的角色,正釋放出新的剛需。能與用戶建立深度情感鏈接的 AI 產品,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家庭的“第四成員”。
真正的場景革命,發生在微處,也改變在深處
AI 的本質,不是大,而是“落”。
"當 AI 真正滲透入辦公協同、家庭習慣、情緒陪伴這些看似普通的場景時,它就不再是一個工具,而是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從“知道你在干嘛”,到“知道你是誰”,再到“陪你一起過”。
這才是 Mustafa 所說的“AI 的勝負手”,真正發生在我們熟視無睹的日常中。
四、微軟怎么破圈
“我們不是在做一個萬能的工具,而是在構建一個讓人信任、愿意依賴的‘人格化存在’?!?——Mustafa Suleyman當所有大廠都在“卷大模型”時,微軟卻悄悄把方向盤拐向了一個很多人看起來“不夠性感”的賽道——打造有情感邊界的 AI 個體。
在這場大模型驅動的“新工業革命”里,全球科技公司主要分為兩派:
一派走“通用能力路線”:專注參數規模、推理速度、任務精度,力求打造“全能 AI 引擎”(代表如 OpenAI、Anthropic、智譜、阿里 Qwen);
一派則押注“人格體驗路線”:專注記憶、語氣、情感、場景,打造“可信賴的 AI 伴侶”。
微軟選擇了后者,并在這個方向上構建出了獨有的護城河。
差異化之一:“情緒體驗”是產品設計的第一原則
Mustafa 曾指出:“讓 AI 變得可親、可信、不會出戲,比讓它答對一道微積分題更重要?!?/p>
于是,微軟 Copilot 的產品體驗大量基于“心理感受”設計:
回復要禮貌而不機械,語氣要貼合對話語境;
AI 會盡量避免顯得“過于強勢”,而是體現傾聽與陪伴;
若用戶表達負面情緒,AI 不會急于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先表達理解和共情。
這不是傳統產品經理熟悉的“功能迭代”,而是一種更像“劇作家”的工作方式:
你不是在“設計功能”,而是在“寫一個讓人愿意相處的角色”。差異化之二:“邊界感”成就信任感
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個所有人都喊著“打造親密關系 AI”的時代,Mustafa 卻主動踩下剎車。
他說:“Copilot 有邊界。它不會發展出模糊關系,更不會鼓勵沉溺感。”
舉例來說:
如果你對 AI 表達愛意或進行調情,Copilot 會優雅地轉移話題,既不冷漠也不縱容;
它不會默認你把它當作“戀人”或“靈魂伴侶”,它始終是一位有分寸、知進退的“數智搭子”;
它拒絕在情緒上形成過度依賴——而是鼓勵你“在現實世界中擁有更豐富的關系”。
這種“克制中的溫度”,成為微軟 AI 最大的差異化標簽:
不是“陪你走得最遠”,而是“讓你走得更好”。這一點,也正是 OpenAI 的 ChatGPT 或者一些 AI 伴侶創業公司容易模糊的邊界——把 AI 打造成“無條件順從”的關系幻想,很容易引發倫理風險。
微軟選擇的,是理性中的溫柔,秩序中的共鳴。
差異化之三:“人格表達”成為新的操作系統接口
Mustafa 曾說:“未來不再是點擊圖標、打開軟件,而是通過和你的 AI 對話,完成所有任務?!?/p>
這意味著,AI 不再是“外置”的獨立應用,而是滲透在你每一個行為背后的人格中樞。
Copilot 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你數字世界的“入口”——
你無需打開搜索引擎,它會主動給出答案;
你無需切換工具,它直接幫你操作系統級別的任務;
你無需重新介紹自己,它已經知道你昨天提到的需求還沒解決。
這背后真正的技術壁壘,不是算法,而是理解你、模擬你、貼合你——構建“數字人格”的能力。
對企業的啟示:差異化,從“人”出發
今天,國內 AI 模型發展迅猛。DeepSeek-V3、通義千問、智譜 ChatGLM 系列在性能上已逐漸逼近國外最先進模型。
但從用戶層面看,體驗“千人一面”、缺乏人格、沒有溫度”的反饋仍然普遍存在。
Mustafa 的路徑提供了一個參考:中國 AI 不必“參數跟跑”,完全可以在“人格化路徑”上實現用戶情感側的突破。
打造具備“禮貌、節制、表達風格、邊界意識”的 AI,并非依賴極致算力,而是源于對“人”的理解。
總之:
誰能更快地構建“人格感知引擎”,誰就能打通用戶的情感通道。 而這,正是 AI 下一階段的商業護城河。五、先來的是“有用 AI”“我們當然會迎來 AGI,但它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樣子。它不會轟然登場,而會悄然滲透進你的每一個應用、每一次對話、每一件小事?!?——Mustafa Suleyman在所有關于人工智能的討論中,AGI(通用人工智能)無疑是最具爭議也最引人遐想的詞匯。
一方面,OpenAI、DeepMind、Anthropic 等公司不斷釋放“AGI 即將到來”的信號,OpenAI 甚至明確在合約中提到:“一旦實現 AGI,將有權終止與微軟的合作?!?/p>
另一方面,像 Mustafa 這樣站在一線的技術領導者,卻更愿意用“理性緩進”來定義通往 AGI 的路徑。
AGI 的誤區:它不是科幻電影,也不是“一夜覺醒”
Mustafa 曾經明確表示:
“大家討論 AGI,更多是在討論一個圖騰。但我們今天最該做的,其實是‘讓 AI 真正好用’?!?/blockquote>他認為,AGI 不是一個“忽然實現的奇點”,而是一系列高度演化、不斷完善的現實能力集合:
它能更穩定地推理,不出錯;
它能引用真實出處,不胡說;
它能持續記憶上下文,不遺忘;
它能安全邊界明確,不踩線。
這些能力的構建,不靠一次模型大躍進,而靠一萬次“微優化”。
模型邊界未破,工程挑戰猶在
Mustafa 指出:當前大模型仍有幾個關鍵短板尚未解決:
幻覺問題(Hallucination):模型輸出不符合事實的“編造現象”仍普遍存在;
引文引用(Citation):很難做到如論文級別的嚴謹注釋與知識追溯;
一致性與穩定性(Consistency):同一問題多次提問,回答可能差別極大;
推理路徑(Reasoning Traceability):模型內部“怎么思考的”仍難以解釋;
持久個性(Long-Term Memory):用戶畫像、習慣偏好難以長期留存與更新。
這些問題看似都是“優化細節”,但Mustafa強調:將準確率從 95% 提升到 99.9%,才是讓 AI 真正大規模商用的門檻。
他打了個形象的比喻:
“就像語音識別用了 15 年從 80% 準確率走到 98%,今天的 AI 也需要經歷這個苦工階段。”什么是“有用 AI”?ACI,人工能力智能
與其討論 AGI 能否統治世界,Mustafa 更愿意提出一個新概念:
ACI(Artificial Capable Intelligence,人工能力智能):強調“它現在就能幫你干什么”。
它能幫你寫報告、做計劃、查資料、改簡歷;
它能幫你操作電腦、管理日程、修照片;
它能陪你聊天、鼓勵你、提醒你別再拖延。
ACI 不需要“通才智能”,它只需要在關鍵節點真正幫你把事做成。
而這,正是 Copilot 的方向:不是要通天徹地,而是要腳踏實地。
從“模型奇跡”,到“產品奇跡”
Mustafa 回憶道:當年看到 GPT-3 或 DeepMind 的 AlphaCode 時,那種“偶爾驚艷”的感覺令人震撼,但實際應用常常“出戲”。
今天,他希望 AI 能帶來另一種感受:
“它不一定要讓你驚艷,而是要讓你放心?!?/blockquote>當你在會議前讓 Copilot 幫你整理資料,它能準確快速完成;當你在夜里需要一個人傾訴,它始終耐心回復你;當你在旅行時需要訂票,它能一步步幫你搞定。
這些不驚艷,卻極有用的“小事”,才是產品打動用戶的關鍵。
對企業家的而言:放下幻覺,走向“可落地的人工智能”
今天,國內 AI 創業正在經歷從“大模型時代”走向“智能體時代”的過渡期。
模型比拼進入瓶頸;
應用層缺乏差異;
用戶體驗尚無“情感錨點”。
Mustafa 提供了一個非常中國式的啟發:
“與其問 AGI 什么時候來,不如問——你現在的 AI 能為用戶解決多少真實問題?”AI 不是拿來炫技的,而是要幫人類“騰出精力,做更重要的事”。
而這一目標,并不遙遠。
六、中國的 AI 啟示
過去,中國企業在 AI 領域的追趕節奏是“拼參數、卷跑分”。但進入 2025 年,用戶不再關心你用的是多大的模型,而是這個 AI 有沒有溫度,懂不懂我。
Mustafa 提醒我們,真正贏得用戶信任的,不是更高的智力,而是更強的共情力。
對中國企業來說,三件事尤為關鍵:
? 從“工具思維”轉向“伙伴思維”:不再只講功能,而是塑造人格;
? 建立“有邊界的親密”:做貼心,但不過界,做陪伴,但不沉迷;
? 錨定“可信賴的品牌人格”:在情緒表達、語氣風格、價值立場上持續一致。
當產品擁有情緒層的連接,它就不再只是“功能性軟件”,而成為用戶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這,正是 AI 商業化的真正拐點。
結語
AI 的第一次浪潮,是算力與模型的角逐;
第二次浪潮,是數據與落地場景的跑馬圈地;
而現在,第三次浪潮正在形成——比拼的是“誰的 AI 更像人”。
這不是一個技術參數的問題,而是一個產品哲學的問題。
Mustafa Suleyman 提出:“AI 正在從設計像素,轉向設計人格。” 這不是浪漫,而是趨勢。不是想象,而是現實。
當 AI 不再只是一個“更強的工具”,而是一個“值得你交談的朋友”;
當它不再是你指令的接收器,而是你生活節奏的理解者;
它就已經開始成為一種新的數字基礎設施——就像電力、網絡、手機一樣,悄無聲息地、深刻地,改變著世界。
所以,當用戶開始選擇 AI 時,你的產品準備好了嗎?
你覺得未來 5 年你會有一個“AI 伙伴”嗎? 你希望它是工具,還是朋友?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聚焦全球 AI 創新浪潮中的企業轉型策略。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原文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1_UFcpcR7U&t=30s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