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援德媒報道,普京在內部講話中直言,任何和平進程都將漫長,談判成果也難以保證,俄羅斯已做好準備,“愿意讓戰爭再持續 100 年” 。這句看似瘋狂的話,宛如一記重錘,敲打著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根基。
西方對俄烏沖突的介入,從一開始就充滿誤判。他們天真地以為,經濟制裁這把 “快刀”,能迅速斬斷俄羅斯的脊梁,讓其在短時間內屈服;同時,滿心期待烏克蘭能借 “春季大反攻” 等戰役,創造扭轉乾坤的奇跡,一舉擊退俄軍。
這種思維,說白了就是 “快餐式戰爭觀” 在作祟,還停留在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那種 “限期勝利” 的舊模式里。在他們眼中,戰爭就該像商業項目一樣,按季度財報周期來計算成本與收益,速戰速決才是常態。
普京的 “百年戰爭” 論,恰似一道強光,瞬間撕碎了西方的幻想。俄羅斯通過戰時經濟轉型,成功實現了經濟的逆勢增長,2023 年 GDP 增長 3.6%,軍工復合體更是貢獻了 40% 的工業增長。
北約估算俄軍每日戰爭開支 3 億美元,卻沒料到,俄羅斯化石燃料出口收入在制裁下不降反增,2023 年高達 3160 億美元,實現了 “以戰養戰”,把沖突變成了國家轉型的助推器。
回顧歷史,普京對 “明斯克模式” 有著深刻反思。2014 - 2022 年間,在德法調停下,俄羅斯簽署了 13 份停火協議,可結果呢?這些協議都成了烏克蘭重整軍備的 “喘息之機”。一次次的教訓,讓俄羅斯明白了三條鐵律:戰場的實際控制線,就是談判桌上最有力的籌碼。
如今俄軍控制區域從開戰初期的烏東兩州,擴大到占據 18% 烏克蘭領土,在扎波羅熱核電站、亞速海沿岸形成了既成事實,這些 “物理籌碼”,遠比任何外交承諾更有分量。當美國試圖把烏克蘭變成 “第二個阿富汗”,消耗俄羅斯時,俄羅斯巧妙利用能源武器分化歐洲,2023 年俄氣仍占歐盟進口量的 15%;用糧食危機影響全球南方,俄烏小麥出口占全球 33%,讓西方切實感受到戰爭外溢的成本。
此外,普京在戰爭狀態的界定上,玩起了 “戰略模糊”。既不承認 “特別軍事行動” 是戰爭,規避國內動員壓力;也不排除升級為全面戰爭的可能,以此威懾北約不敢輕易參戰,讓西方在軍援尺度上如履薄冰。
普京的這一宣言,直擊美國霸權的要害。軍事上,海馬斯火箭炮未能重現海灣戰爭的空中優勢,“艾布拉姆斯” 坦克在無人機獵殺下成了一堆廢鐵,現代戰爭成本收益比已徹底改變。金融方面,俄羅斯構建的 “制裁免疫體系”,包括人民幣結算、金磚支付系統、加密貨幣通道等,正在逐步瓦解美元武器的威力。
道義層面,加沙沖突讓 “基于規則的秩序” 這塊遮羞布被徹底撕下,全球南方國家開始重新審視俄烏沖突。印度進口俄油增長 33 倍,南非在金磚峰會為普京鋪紅毯,這些信號都預示著新國際共識正在萌芽。
普京對朝鮮戰爭的研究,在俄烏沖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53 年志愿軍憑借上甘嶺戰役,粉碎 “聯合國軍” 攻勢,以戰場僵局換取談判桌上的平等。如今,俄軍在阿夫杰耶夫卡戰役中,每日投射 60 萬發炮彈,是烏軍的 5 倍,用強大火力抵消北約情報支援。普京看透了西方 “芯片多血性少” 的弱點,烏克蘭動員法案引發街頭抗議,歐洲民眾援烏疲勞,德國對烏支持率從 82% 降至 48%,都印證了他的判斷。
普京的 “戰爭百年論”,絕非一時沖動的狂言,而是基于對國際局勢清醒認知的戰略表態。美國還在用 “民主 VS 威權” 的意識形態濾鏡看世界,克里姆林宮卻已站在 “文明持久戰” 的高度布局。
這場沖突終會結束,但它帶來的影響將持續重塑世界秩序。對于深陷 “短期主義” 泥潭的西方而言,真正可怕的,或許不是俄羅斯的 “百年戰爭宣言”,而是后發現代化國家集體覺醒的戰略耐心,這將促使世界在動蕩與重構中,走向新的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