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
2024年城市人口遷移數相繼出爐,誰是人口增量贏家?
在已公布2024年數據的城市中,排全國人口增量第二第三的是沿海城市。
人隨產業走,經濟越發達地區,對人口的吸引力往往越強。
在此背景下,發達城市人口成績增速在意料之中,但意外的是,排名第一的是西部省會城市貴陽。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作為西部省會城市,貴陽經濟數據談不上亮眼,但當地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為19.96萬人,居全國之首。
與此同時,中部的南昌、合肥、長沙三座省會城市,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也紛紛邁入10萬級別,依據已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僅有7座城市人口增量過10萬。
△ 貴陽 圖源:圖蟲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中西部省會城市相繼成為人口增量明星城市,既因為相關省份生育率往往高于沿海地區經濟強省、強市,也在于相關省份早前外流人群相繼回流,且回流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優先選擇省會城市。
“中西部省會在強省會戰略、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發展利好下,持續做大做強,另一邊,現階段,沿海地區也面臨制造業成本上升、傳統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資本外流等情況,部分行業就業供給能力和收入水平有所下降,而生活成本依舊較高。”
這種人口回流潮將持續多久?如何影響我國區域經濟布局?
人口增量第一城
據《2024年貴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貴陽去年常住人口增加19.96萬人,在目前已公布2024年人口數據的城市中人口增量排名第一。
通觀當前公布2024年人口數據的主要城市,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前十城分別是貴陽、深圳、廣州、合肥、長沙、南昌、杭州、溫州、寧波、濟南。這些城市基本屬于一線、新一線或省會城市,其中6城地處東部沿海省份,3城為中部省會城市,西部地區僅有1城上榜,即貴陽。
△ 制圖:時代周報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也恰恰是貴陽,人口增量站上榜首,也成為始料未及的人口贏家。
不止2024年,回看過去5年,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貴陽常住人口從2020年的598.70萬人增至2024年的660.25萬人,年均增長十幾萬。動力何來?
有文章梳理指出,2024年貴陽人口增量領先,既在于自然人口呈正增長,也得益于近年的“強省會”戰略,推動省內人口前往省會城市實現城鎮化,也吸引早前離開貴州前往東南沿海就業的人口回流。
據當地媒體,貴陽于2021年底實施“人才興市”戰略,推行多項引育人才、留住人才的舉措,其后三年人才規模連續增長,至2024年總計達到151.5萬人;此外,在“強省會”戰略之下,當地實現產業集聚、經濟加快發展,加之高鐵、軌交等基建相繼布局,人居環境持續提升,有效吸引人口流入。
△ 貴陽城市景觀 圖源:圖蟲創意
從具體數據層面看,2023年、2024年貴陽常住人口數據中,未提及自然人口和機械人口變化情況,不過往前推3年,2000年-2022年,貴陽自然增長率分別為7.62%、6.31%和4.62%,疊加彼時600萬上下的常住人口總量,貴陽每年自然人口增長輕松超越20萬,而相關年份貴陽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11.5萬、12.2萬和18.25萬。
也就是說,相關年份貴陽人口的正增長,關鍵是由自然人口拉動,“人才興市”“強省會”戰略更多是緩解人口外流的趨勢。
不過,2020年-2022年逐漸下降的自然增長率,和對應三年逐步上漲的常住人口增量,也已經說明,貴陽人口外流情況在逐步收縮。
中西部人口回流潮
不止貴陽,同為中西部省會,安徽合肥、湖南長沙、江西南昌2024年人口增量也頗為亮眼,分別為14.90萬、10.39萬、10.22萬,排在全國第5、第6、第7(在現已公布2024年人口數據城市中)。
具體來看,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長14.90萬人,常住人口達1000.2萬人,邁入千萬級人口城市。當地人口增長既在于自然人口正增長,更得益于機械人口增量較大,達13.1萬人。
背后原因,近年合肥積極承接長三角核心城市的產業轉移,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量子科技等,通過產業發展吸引大量人口流入,近三年城市常住人口增量超50萬人。
長沙過去5年常住人口增長近百萬。住房成本相對較低、城市產業發展穩中有進、醫療教育和休閑娛樂等生活配套優質且多樣化,被認為是長沙常住人口持續較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
南昌不僅是2024年人口增量十萬級城市,若論增長率,還居于全國各大城市第一位。
△ 南昌 圖源:圖蟲創意
梳理發現,南昌雖在產業進程上稍弱于合肥,在休閑娛樂名氣上稍弱于長沙,但憑借豐富基建賦能、支柱產業成形成勢、人才引育政策高力度推進,有效吸引省內戶籍人口集聚。值得一提的是,很長一段時間,江西青年人口外流相較周邊省份更加明顯,因此一旦控制好人口外流,江西的人口增長就極為明顯。
若總結共性,上述城市在2024年人口增量頗大,既有自然人口正增長的助力,也在于近年城市產業、人居環境和搶人政策持續發力,實現機械人口增長顯著。而這些增長的機械人口,又分為兩大來源,一是省內其他城市城鄉居民,二是從外省回流的本省戶籍居民。
省會向都市圈擴容
進一步究其原因。
自然人口方面。曾剛指出,一般而言,越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因為市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生活工作節奏較快以及婚育觀念變化等原因,往往生育率較低;另一邊,在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地區,婚育觀念往往更偏傳統,同時養育成本相對較低,加之社會保障不足之下“養兒防老”觀念流行,共同推動相關地區生育率較高。
這也與我國不同區域生育現狀相印證。我國經濟強省、強市大都出生率較低,而欠發達地區大都出生率較高,相較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中西部省會也往往具有相對較高的出生率。
若從政策背景和經濟形勢看。曾剛表示,近年來相當一部分中西部省會相繼成為人口增量明星城市,是相關城市在強省會戰略、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發展利好下,持續做大做強,另一邊,現階段,沿海地區也面臨制造業成本上升、傳統產業轉移、資本外流等情況,部分行業就業供給能力和收入水平有所下降,而部分地區生活成本依舊較高。于是,近年出現一波由東南沿海向中西部省會的人口回流潮。
△ 圖源:圖蟲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回流”,主要指的是早前內陸省份前往東南沿海工作生活的人群中,有一定體量人群返回戶籍地。現有觀察指出,近年中西部省會機械人口增長來源主要為省內戶籍人口,外省戶籍人口占比較低。
曾剛還解釋,從東南沿海回流到戶籍地的人群,很多時候并不是回到位于縣鄉的老家,而是周邊的大城市,也通常是省會城市,這也使得人口回流過程中省會城市人口規模率先明顯增長,“這個狀態還會持續三五年,下一步,一些回流人群規模足夠大的省份,單一省會容量有限,又會出現以省會為中心的都市圈或者副省級城市的人口增長”。
不過若以省份為單位觀察,這一人口回流潮,遠不足以扭轉全國人口持續向東南沿海省份集聚的趨勢。
與此同時,常住人口的增減由自然人口和機械人口共同決定,前者是地區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差值,后者是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差值。也就是說,機械人口情況更能說明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以此衡量,沿海省份強省、強市生育率普遍弱于中西部省份,在此背景下實現常住人口正增長,人口流入的貢獻更大。
而且,若把時間拉長,東南沿海的大城市、都市圈還會繼續集聚人口。
曾剛解釋,現階段我國沿海地區經濟強省、強市正處于轉軌時期,一方面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制于較高成本,陸續前往我國中西部地區,也有一部分外貿型企業受制于貿易壁壘前往東南亞,企業和資本外遷使得相關地區就業崗位減少,加之第四次產業革命浪潮襲來、不確定性增加,這種不確定性又在沿海地區表現得尤為顯著,進而推動人口從東南沿海回流中西部。
不過從長期來看,他指出,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是中國圖強的必由之路,伴隨著國際貿易良性機制建立,代表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東南沿海地區通過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強優勢產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同時克服大城市“排外”心理,面向常住人口配套足量、優質的公共服務,將會繼續吸引大量人口流入。
(轉載開白請添加微信,ID:rafe0101)
撰文| 曾思怡
編輯| 黎廣
版式| 曾思怡
? 刷新“最貴地價”,為什么是它們
? 爭奪中部第一,這三城都很拼
讀城記工作室
用不同的視野解讀城市精神
為熱愛生活的人們展示城市多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