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西部濱海騎行道上騎車。深圳晚報記者 林煒航 攝
深圳市休閑騎行道規劃示意圖。受訪單位供圖
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8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陳龍輝)4月7日,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通過官方網站公布了《深圳市休閑騎行道專項規劃(2025-2035年)》。根據該規劃,未來十年深圳將建成1000公里以上的休閑騎行線路,打造“山海連城 騎樂無窮”的深圳騎行品牌。
該項規劃由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聯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編制,根據規劃,未來深圳將延續山海連城“一脊一帶二十廊”魅力生態骨架,總體形成“1+3+N”的休閑騎行道骨架。
“1”是指濱海騎行道。將串聯深圳東、西海岸線的三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一洋(伶仃洋)一河(深圳河),形成融海岸自然、海濱活力、海邊慢行的休閑活力騎行帶。線路全長200公里,主線西起茅洲河口,東至鹿嘴,并延伸出大鏟灣支線、南澳支線、壩光支線。
“3”是指西部、中部、東部山海騎行大環。西部山海騎行大環全長約200公里,連通南山區、寶安區、光明區,串聯西部濱海騎行道、茅洲河碧道、光明科學城騎行道、石巖湖-鐵崗水庫-西麗湖-長嶺陂水庫騎行道、大沙河生態長廊等騎行道;中部山海騎行大環全長約150公里,連通福田區、南山區、龍崗區、龍華區,串聯濱海騎行道深圳河-深圳灣段、超級總部基地-塘朗山騎行道、大沙河生態長廊、龍華環城綠道、省立綠道5號線(福田、羅湖、龍崗段)、福田河水廊等騎行道;東部山海騎行大環全長約150公里,連通鹽田區、龍崗區、坪山區、大鵬新區,串聯濱海騎行大鵬灣、龍岐灣、壩光、南澳段與松子坑山廊騎行道、龍崗河碧道、省立綠道2號線、鹽田河碧道。
“N”是指N個特色騎行環。融合各片區的山海特色、片區功能、景觀體驗,圍繞市民一天的騎行體驗,形成各自超過30公里的環湖庫、串河流、穿山林特色騎行環。
規劃在保證騎行活動的安全性和路權的獨立性方面也提出了構想:在用地空間充裕條件下,可建設具有完全獨立騎行路權的休閑騎行專用道,實現與人行的物理隔離;對于現有碧道、綠道、公園等可騎行空間,將在騎行道與漫步道之間劃定交通標線,合理分配休閑騎行與人行的路權,限制騎行速度,規范混行路段騎行行為,保障人行與休閑騎行安全。
除了騎行道及其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規劃還提出將豐富騎行賽事活動,打造國際性自行車賽事及鐵人三項等特色賽事。此外還將提升休閑騎行道系統的休閑消費承載能力、壯大騎行相關產業鏈。
近期重點打造的精品騎行道
濱海騎行道
全長200公里,旨在串聯“三灣一洋一河”,全面提升海洋活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濱海騎行品牌線路。
光明科學城騎行環
全長65公里,串聯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深圳理工大學、深圳醫學科學院、光明中心區、光明科學家谷、歡樂田園、公明水庫、虹橋公園、茅洲河等重要節點,是打造“騎行光明”品牌,展示區域特色、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騎行名片。
環石巖湖騎行環
全長20公里,北接茅洲河碧道、南接環西麗湖碧道,串聯石巖湖濕地公園、陌上花公園、青草排公園等重要節點,以四季花景、親子友好的環湖騎行為主題。
環長嶺陂水庫騎行道
全長11公里,與環西麗湖碧道銜接,共同打造西麗湖國際科教城騎行環,以生態科技創新、湖庫濱水休閑騎行為主題。
環深圳水庫騎行環
全長30公里,串聯翠湖文體公園、東湖公園、正坑水碧道、淘金山綠道、梧桐綠道,銜接梧桐山風景名勝區和粵海體育休閑公園,以見山望水的生態人文休閑騎行為主題。
平湖生態園段
全長16公里,串聯雪竹徑公園、甘坑小鎮、甘坑-苗坑水庫碧道、平湖生態園,銜接三聯水庫、樟坑徑水庫等自然景觀資源點,以山水郊野特色為主題。
茜坑水庫騎行環
全長30公里,串聯觀瀾河、石坳水庫、大水坑水庫、鷺湖公園群及大浪時尚小鎮、九龍山數字城和觀瀾古墟等重要自然及人文資源,以生態密林、環湖休閑和藝術文化體驗休閑騎行為主題。
深汕騎行環
全長75公里,依托現狀及近期建設的碧道、圳美綠道等空間載體,以“一灣三河”的自然骨架,打造以深汕特別合作區山水田園、濱海風情為主題的休閑騎行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