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齊聚圓桌論壇,共探AI如何深度賦能城市治理。
“眾望”民生案例影像征集活動,16幅獲獎作品的作者來到現場。
4月11日,以“眾望而行,眾智成城”為主題的第十二屆南都街坊口碑榜點贊禮在深圳甘泉路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區零碳報告廳舉行,邀請街坊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等,為民生實事十大金獎、民生微實事十大金獎等頒獎,一起見證深圳民生建設的成果。點贊禮上,聚焦民生溫度與科技創新,圍繞“AI+城市治理”,嘉賓展開前沿探討和熱點演講。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自2013年南都首次在深圳舉辦“眾望2013”南都街坊口碑榜活動以來,該項目已連續舉辦12屆,成為深圳政府部門民生實事的年終檢閱。每年,口碑榜都評選出百件民生實事,十多年來,有上千件民生實事在這里被發掘、被點贊,更有千萬人次通過網絡投票參與其中。這些數據的背后,是一件件市民可知可感的民生實事,是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而南都街坊口碑榜也成了深圳民生變遷的“活檔案”。
南都積極介入時代命題,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點贊禮上,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光明科學城)正式揭牌,南都將攜手光明,發揮智庫媒體“決策參考、協同共治”價值,以智媒之能凝聚光明科學城奮進之力。
城市溫度
街坊口碑榜已連續舉辦12屆
見證深圳民生事業蓬勃發展
2013年,始于“眾望”,南都街坊口碑榜活動啟動。12年,一個新的輪回,南都街坊口碑榜“眾望而行”。2024年10月,第十二屆南都街坊口碑榜啟動民生實事案例征集。兩個月的時間,征集了200多件深圳的民生實事。網絡投票反響十分熱烈,累計訪問量超過60萬次,累計投票數達到270萬人次。
結合網絡點贊票數以及專家評審會評分,民生實事十大金獎、民生微實事十大金獎、智慧民生十大金獎、創新治理十大金獎、民生實事/微實事優秀案例、國企口碑獎等多個重要獎項誕生。
4月11日,這些被街坊點贊的單位,從街坊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媒體代表手中,接過這份沉甸甸的榮譽。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九大類民生支出3156.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近七成,民生社會事業闊步向前。在南都街坊口碑榜的評選榜單中,有許多民生實事取得了成效,許多街坊關注的問題有了解決回應。一件件實實在在的民生實事,持續提升著群眾的幸福指數。
南方都市報社黨委副書記、主編劉江濤表示,南方都市報作為社會治理參與者,以街坊口碑榜為有力抓手,以智媒力量為責任擔當,與各方攜手推動城市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構建“民生-媒體-政府”的智慧連接。
如今,南都街坊口碑榜走過十二個春秋,見證深圳民生事業蓬勃發展,從“民生所盼”到“民生實事”再到“民心所向”。始終以百姓視角為標尺,累計匯集上千件民生實事,每一件都凝聚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與汗水,“南都街坊口碑榜它不僅是政府工作的‘成績單’,更是市民感受城市溫度的‘晴雨表’。”
劉江濤表示,南方都市報正全力推進智媒轉型戰略,街坊口碑榜是南方都市報智媒轉型實踐的一次集中展示。未來,南都將不負眾望,集聚眾智,搭建精準高效高質量的深圳民生領域特色共建共治共享協商治理平臺,打造黨心民意深度融合的民生典范,實現“民有所呼、策有所應、城有所興”的良性循環。
智庫媒體
南都將以光明科學城作為樣本
策劃系列調研報道和智媒服務
南都積極介入時代命題,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2023年初,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成立,確立高質量發展智庫媒體研究定位,通過案例調研、政經觀察、數據分析、第三方測評等方式形成系列智庫成果,不斷探索和構建智庫媒體的新型研究能力和服務能力,打造新型媒體智庫品牌。
作為南都推進智媒轉型發展的重要平臺,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此前已在廣州、東莞、中山等多個大灣區城市實現合作落地。在第十二屆南都街坊口碑榜點贊禮上,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光明科學城)正式揭牌,落地深圳。
當前,深圳市光明區正加快建設“一城三區”,高標準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加快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載區。
作為光明區最閃亮的名片,光明科學城與國家戰略有著直接緊密的聯系,肩負著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其建設和發展已經成勢,高質量發展熱潮涌動,也成為了媒體關注的“富礦”。
據悉,光明科學城已連續三年進入全國科技城百強榜,且排名穩步上升,在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科技城百強榜(2024)》中,光明科學城位列榜單第七。
以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光明科學城)揭牌為契機,南都將以光明科學城作為觀察窗口、調研樣本和宣傳重點,策劃開展一系列調研報道和智媒服務,立體式講好光明故事,充分發揮智庫媒體“決策參考、協同共治”價值,以智媒之能凝聚光明科學城奮進之力。
光影聚焦
1500幅影像展現城市變遷
新一屆民生實事征集將啟動
去年,第十二屆南都街坊口碑榜啟動征集案例的同時,“眾望”民生案例影像征集活動啟動,邀請廣大街坊,用光影藝術講述深圳的民生故事與城市溫度。共征集了約1500幅攝影作品,反映深圳12年的民生進步。
影像作品反映了豐富的主題內容,如城市變遷、綠色深圳、食有所安、病有所醫、安居宜居、教育提質、一老一小、多元就業、出行體驗等,以更小的、更多的切口展示時光流動下深圳這座城市的民生服務發展成果。經嚴謹評選,16張傳遞深圳民生溫度的影像佳作現場展示。這些作品的作者,也來到了現場,一共見證美好的時刻。
活動最后,南都宣布啟動新一屆民生實事征集。市民可通過平臺提交訴求,助力城市治理精準施策。“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南方都市報將繼續搭建協商平臺,推動民生實事從“政府干”到“全民議”,讓深圳的“民生答卷”寫滿獲得感。
熱點講演
人工智能賦能宣傳創新 AI+視頻將重塑內容生產范式
從DeepSeek爆火,到各地政務系統紛紛接入DeepSeek,完成本地化部署;從各地舉辦招聘會高薪招聘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到多所“雙一流”高校擴招人工智能專業、多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AI成為了今年大火的關鍵詞,“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千行百業前景可期,善用人工智能拓展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質效已走進了現實。
南方都市報社灣區視頻新聞部傳播策劃李豪帶來課題分享《DeepSeek實用技巧賦能輿論宣傳創新》。李豪在分享中,系統介紹了AI技術如何革新宣傳工作,他從技術、成本、生態三大維度剖析了DeepSeek的核心優勢,并演示了AI在方案撰寫、文件解讀、視頻制作等場景的落地應用。
在實操層面,李豪展示了“AI+剪映”的智能視頻生產流程,并分享了獨創的選題管理方法論:通過跨平臺數據整合,建立選題庫智能分類系統,挖掘社會化選題。針對宣傳增效,他列舉了AI虛擬主播、機器寫作、智能審校等轉型實踐。
面對AI應用碎片化痛點,李豪重點介紹了南方都市報社的系統性解決方案:成立AIGC創作培訓基地,聚合清華、騰訊等多領域專家資源;開發“AI百科全書”視頻體系與自研平臺,集成DeepSeek等工具模型;推出定制化AI視頻生產方案,支持政府部門和媒體機構快速生成內容。李豪強調,AI與視頻結合將重塑內容生產范式。現場展示的“智能選題-自動生成-定制包裝”全流程方案,展現了技術賦能宣傳工作的巨大潛力。
圓桌論壇
深圳已推近200個“城市+AI”場景 AI如何深度賦能城市治理?
嘉賓熱議AI在政務、氣象、基層治理等方面的成效
近年來,深圳市全面推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通過“城市+AI”應用場景清單發布機制,累計推出近200個場景項目。在政務、氣象、基層治理等應用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效。《AI如何深度賦能城市治理》的圓桌論壇上,深圳市氣象局氣象預警預報處副處長陳訓來、深智城軟件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曉輝、福田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副局長高增、福田區梅林街道二級高級主辦陸澤峰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計算社會科學學科部助理教授劉東就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展開探討。論壇由深圳市人大代表楊瑞主持。
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
可精確到3公里
陳訓來首先結合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分享了深圳市氣象局在氣象預警、防災監測中應用人工智能的情況。他介紹,深圳市氣象局近年積極和本土高校、高科技企業進行深度合作,聯合華為在全球大模型基礎上研發了首個區域級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深圳及周邊區域的氣象預報分辨率就此精確到3公里,實現暴雨、臺風等災害天氣的精準預測。
作為基層治理的關鍵,陸澤峰表示,街道應該用AI的關鍵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后100米”。梅林街道以“數字智庫”為目標,搭建深度融合的平臺,把政府、企業、社會、警務融合。實踐中,梅林街道開放城市治理的場景,試驗落地AI算法應用,把無人機算法和無人機常態巡邏結合,將交通擁堵、路邊亂堆放、黃土裸露等治理癥結快速傳導到一線員工手上,提高治理效能。
對話式智能應用落地政務場景
語音實時轉寫生成任務清單
高增在論壇中分享了政務智能化轉型中的實踐與思考。他介紹,2024年起福田區政數局重點探索對話式智能應用在政務場景的落地。在會議交辦事項處理中,傳統模式被大模型技術替代,語音實時轉寫可以自動生成任務清單,效率顯著提升;部分行政許可、鑒定等流程中,智能工具自動生成標準化文書,解決了傳統手工填寫易錯、耗時的問題。“技術工具的應用,讓數據真正服務于效率。”高增強調,大模型技術的引入不僅提升內部協同效率,也將為公眾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務體驗。福田區政數局將繼續深化技術運營,推動更多業務場景與人工智能融合,同時強化數據安全保障機制,確保智能化轉型穩步推進。
李曉輝則重點分享了“深小i”智能政務平臺的建設經驗。在政府服務與移動互聯網結合過程中,今年2月下旬正式上線的“深小i”,首次將傳統咨詢方式改為AI精準回答;將咨詢業務的辦理流程結合AI入口,推進業務辦理。此外,將各種線上服務渠道資源聚攏,讓市民通過一個入口就可以辦理這些業務,大大提升了業務的辦理的效能。
未來,深智城還將推動交通、無人機低空領域和AI更深度的結合;在醫療行業,政務服務中也希望有更強大的AI“大腦”服務每個市民。
AI在高校研究項目中多有應用
劉東在論壇中提到,AI在高校研究項目中多有應用,比如通過AI探索居民或車輛出行的軌跡特征;利用人工智能結合街景圖像及傳感器確定不同聲音對居民造成的影響等。
他還提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工智能學院今年2月份的揭牌成立,將把建校10年以來積累的技術優勢轉化成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優勢,打造成一個世界級的科教平臺;未來還將秉承全人教育,培養新一代多元型的領軍人才。“我們也想依托大灣區產業平臺優勢,打造一個世界級科研創新平臺。”劉東表示,未來希望結合研究方向,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導航中車輛的實時位置、天氣狀況、道路情況等種種因素,可實現實時風險等級推送。
獲獎感言
深圳市公安局軌道交通分局:便衣隊敬告“拍肩膀”化解小矛盾 執法活動有力度更有溫度
深圳市公安局軌道交通分局“便衣隊+拍肩膀+敬告式執法守護市民地鐵出行安全”獲評民生實事十大金獎獲獎之一。“南方都市報口碑榜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既是榮譽,更是責任。”深圳市公安局軌道交通分局黨委書記、局長劉鳳飛介紹。
深圳地鐵是深圳城市最大的交通屬性的公共場所,地鐵線網密度和客流強度在全國前列。如此大的客流密度,乘客間難免發生磕碰和矛盾糾紛,如果一時沖動,可能將小矛盾演化成違法事件。公安機關是本著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理念,對群眾之間的小矛盾、小糾紛,早發現、早介入,消除在萌芽狀態,避免小糾紛演化成違法事件。“我們通過便衣隊敬告執法‘拍肩膀’的工作方式,把群眾之間一些小糾紛、小矛盾及時消除、化解掉,讓社會更和諧,更安全,也讓公安機關的執法活動有力度的同時,更有溫度。我們呼吁廣大市民,能夠跟公安機關一道,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共同打造深圳的文明禮儀文化規范,形成道德約束力,從而減少法律的制裁和使用,讓社會更和諧,更美好。”
統籌:陳榮梅 陳文才 劉有志 采寫:南都記者 陳榮梅 蔡宇晴 謝萌 覃仕林 王睦廣 攝影:南都記者 霍健斌 許松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