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貫舞臺的斷壁殘垣將觀眾席一分為二,天花板低矮,家具零落,幾件粗布毯子搭成的地鋪,無一不昭示著物資匱乏與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這是正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上演的小劇場話劇《我可憐的馬拉特》開頭場景,簡單卻逼真地還原了二戰(zhàn)期間列寧格勒被圍困時的情景。正是在這樣一個封閉而脆弱的空間里,三個年輕人在跨越十幾年的時空里展開了一段交織著愛與痛、希望與幻滅的心靈旅程。
《我可憐的馬拉特》劇照。
自2021年首演以來,北京人藝版《我可憐的馬拉特》便收獲了眾多觀眾的喜愛與認可,更有不少“鐵粉”每年前來重刷。這部由蘇聯(lián)劇作家阿爾布卓夫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劇作,將三位青年跨越十七年的個體命運置于宏大的歷史敘事中:他們曾在列寧格勒的炮火中相遇取暖,又在時代洪流中分離、重逢,帶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三個年輕人,在感情選擇、事業(yè)起伏與生活困頓中,經(jīng)歷了內(nèi)心的迷茫與彷徨,最終勇敢地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我可憐的馬拉特》劇照。
在導演林叢克制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編排下,這部將近三小時的話劇并不顯得冗長,反而因人物命運悠遠的回響,使觀眾全神貫注地聆聽與感受。劇中那些充滿詩意的臺詞,如馬拉特口中將過去與未來相連的“橋”,以及他與列昂尼吉克之間關(guān)于戰(zhàn)爭中幸存者究竟是勝利者還是負罪者的辯論,皆引人深思。這些元素使得這部表面聚焦于愛情的文本獲得了更為豐富而多義的解讀——如同一棵大樹從主干向四方延展的枝椏,觸及成長、理想等跨越時代的現(xiàn)實主題。劇終時,麗卡與馬拉特站在舞臺兩側(cè),直面觀眾所說的那句“不要害怕做一個幸福的人”,仿佛為整部作品畫上了一個溫柔而有力的句點:唯有直面自我,方能迎向真正的幸福。
《我可憐的馬拉特》劇照。
第五輪排演,這個年輕的創(chuàng)作團隊依舊保持著對藝術(shù)精進的執(zhí)著追求。本輪演出中,王佳駿、陳紅旭、石云鵬三位主演將創(chuàng)作重心聚焦于表演細節(jié)的深度挖掘。“初期為了快速建立人物關(guān)系,我們曾對臺詞稍作處理。”林叢表示,“但隨著對劇本理解的深入,現(xiàn)在反而要回歸原作的質(zhì)樸表達。作者的筆觸非常平實,沒有激情澎湃的語言和華麗優(yōu)美的辭藻,但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對話,實則暗涌著人物內(nèi)心的驚濤駭浪。”通過反復推敲每句臺詞的潛在意蘊,演員們不斷調(diào)整語言和肢體的表達方式,將深藏在臺詞深處的豐富情感外化出來。
《我可憐的馬拉特》劇照。
盡管演員對文本的熟悉度逐年遞增,主創(chuàng)團隊仍堅持保持最初的陌生感,回歸人物的心理脈絡,通過重新審視角色行為動機,找到更多的表達可能性。飾演麗卡的陳紅旭說道,之前大家在解讀人物關(guān)系的時候,一直在試圖探討一個問題——我們的婚姻,是應該找一個愛的人,還是一個合適的人?但這輪排演的時候,飾演列昂尼吉克的石云鵬提到《雷雨》中周沖說到對四鳳的愛時說:“有時我就忘了現(xiàn)在,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親,并且忘了我自己。”他啟發(fā)了幾個年輕人——這一輪演出中,每一個角色,都沒有考慮自己,而是在為彼此考慮。正如馬拉特的扮演者王佳駿說的:“五年的時間讓我們更加成熟了,而人物永遠在青春時代輪回。我們不斷賦予角色新的解讀。就像馬拉特劇中說的那樣,‘在臨死前一天,重新開始生活也不晚。’我們會永遠帶著這樣的使命感去表演。”
《我可憐的馬拉特》劇照。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這部作品的重新上演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讓觀眾能以現(xiàn)代視角去重新審視那個時代,思索戰(zhàn)爭對個體造成的難以愈合的心理創(chuàng)傷,并在其中尋找到勇氣與希望。
《我可憐的馬拉特》劇照。
該劇將上演至4月1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