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春回大地,農事漸忙。近日,在河北省阜平縣大教廠村的農田里,3臺農機正進行著犁地作業,翻耕、起壟、松土……機器的轟鳴聲與泥土的翻滾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春耕的“交響樂”。
“我家3.5畝地都流轉給了合作社,每畝能收1000元租金。農忙時,還能在合作社打工掙錢,一年下來能收入近萬元,比自己種地強多了!”正在田間查看犁地情況的大教廠村村民劉振軍笑著說。
“雖說種地是村民的老本行,但是年輕人都不咋會種地,年紀大的也不愿意種,有的田地甚至出現撂荒。我們就想著把土地集中起來經營管理,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帶著村民一起致富。”大教廠村支部書記郝樹平介紹。
合作社村民正忙著種植紅薯秧苗。王巖攝
近年來,大教廠村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成立天豐土地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村民土地245畝交由公司統一經營,確定了“合作社自主經營特色農產品”的工作思路和“統一耕作、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在合作社運營過程中,村民不僅獲得保底收益400元和二次分紅,而且通過參與土地整理、施肥、運輸等臨時用工收到了“薪金”。
通過進一步優化利益聯結機制,做活“土地”文章,利用合作社自營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現入社規模達172戶495畝,今年合作社收入達35.5萬元,帶動務工130余人。同時探索建立“一村兩社”模式,為自種農戶從農資、農機、農技和銷售等方面,提供全托管、部分托管或點單式服務。充分解放思想,運用市場手段,敢想敢干,不斷開辟村集體經濟增收新渠道。
阜平縣大力推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服務社“一村兩社”工作,構建村集體與農民群眾之間新的經濟聯結紐帶,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逐步形成“支部有作為、群眾得實惠、集體有收益”的產業振興新局面。(張冬、王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