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經管學院注重將人文素養教育納入培養體系,培養既能系統掌握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又能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文|趙建琳
ID | BMR2004
“西北大學MBA/EDP中心不僅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希望通過文化熏陶讓每位學員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與推動者。”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MBA/EDP中心主任郭亞軍對《商學院》雜志表示。
西北大學經管學院的獨特之處在于其深厚的歷史底蘊,早在1912年西北大學就設立了商科,學院以人文社科為基礎,多學科融合發展,為商科教育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底蘊。在培養過程中,學院注重將人文素養教育納入培養體系,培養既能系統掌握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又能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在接受《商學院》雜志采訪過程中,郭亞軍結合當下時代特點談了談如何培養新時代的商科人才。
01
把握時代浪潮,化解企業家焦慮
隨著中企出海、數字經濟的發展,企業對具有全球化視野、開放思維、數據思維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在平時上課的觀察中,郭亞軍發現國內企業家們有著不少的焦慮點,主要包括對市場變化不確定性的擔憂,擔心企業無法及時適應市場變化,錯失發展機遇;對激烈的人才競爭感到焦慮,害怕優秀人才流失,影響企業的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壓力感到焦慮,擔心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落后于競爭對手。
為了幫助企業家對抗上述焦慮,西北大學MBA教育中心在培養過程中采取了多種措施。郭亞軍介紹,一是開設了外國專家面對面講座、《國際商務》《宏觀經濟分析》等課程,以幫助學生拓寬國際視野,讓學生了解全球經濟形勢和國際市場規則,培養學生的全球化思維;二是引入企業實際案例,邀請行業專家授課,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行業動態和技術趨勢,增強學生對市場變化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三是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和企業調研,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面對焦慮時能夠冷靜分析、積極應對。
2024年,西北大學MBA教育中心組織了30余次企業參訪和研學活動,省內深度參訪了阿里巴巴西安絲路總部、中航富士達、隆基綠能、奇點能源、廣聯達、國家超算中心、陜鼓集團、華西證券、華山路橋、西谷微電子等企業,省外參訪了廈門、杭州等地的行業頭部企業,比如在海康威視學習智能物聯的前沿技術與應用,到拓深科技交流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經驗,去阿里巴巴集團總部汲取企業文化建設的深厚智慧。與此同時,這一年中心還邀請了44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高管開展內容豐富的專題講座,涵蓋“名家面對面”“高端外國專家面對面”“院長面對面”“校友面對面”“企業家面對面”,從國內宏觀經濟到國際商業趨勢,從行業具體問題到數字化、AI熱點,努力緊跟時代發展趨勢。
面對滾滾而來的AI浪潮,西北大學MBA教育中心積極順應新興經濟熱點,在課程和培養方式上不斷創新。課程方面,中心開設了《金融科技前沿專題》,聚焦金融領域與AI等技術的融合,讓學生了解智能金融、區塊鏈、大數據風控等前沿知識,培養學生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思維和技術應用能力;還開設了《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教授學生數字化營銷、智能制造等數字化轉型技術,提升學生對企業數字化變革的理解和應對能力。培養方式上,引入案例教學法,以企業實際數字化轉型案例為素材,組織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項目,讓學生參與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積累實踐經驗。
“當今中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AI與領導力的關系極為緊密。AI的發展促使領導力內涵不斷豐富,領導者需要具備運用AI進行決策的能力,通過AI分析大量數據,能更精準地把握市場趨勢和企業運營狀況,做出科學決策。AI還能改進領導方式,借助智能溝通工具,領導者可實現更高效的信息傳遞與團隊協作。”郭亞軍說。
02
培養領導力,溝通合作與自我管理皆是重點
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很快,“反內卷”就體現在了企業行動中,比如陸續有公司發出內部通知要求杜絕“表演式加班”,反對“996”等,被網友點贊“終于‘卷’到了正確的道路上”。
事實上,無論是大到市場主體,還是小到與個體緊密相關的職場,都到了該做出改變的時候。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撰寫的書籍《毫無意義的工作》(出版于2022年)曾在國內引起大量關注和討論,他將很多沒有實際用途,缺少這份工作社會運轉也不會受到影響,且從業者也認為其毫無意義、沒有價值的工作稱為“狗屁工作”,他曾寫文章談到“似乎有人專門發明了一些毫無意義的工作,只是為了讓大家一直工作”。
郭亞軍認為,網絡上關于逃離職場、工作價值感的討論,與部分領導者的領導力短板存在一定關聯。“當下管理者常見的能力短板包括戰略眼光不足,部分管理者過于關注短期業績,忽視企業的長遠發展規劃,難以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為企業找準方向。在數字化時代,一些管理者對新技術、新趨勢的敏感度較低,無法及時將新興技術應用于企業管理,導致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不少忙忙碌碌的管理者自己疲憊不堪,缺乏有效的溝通和激勵能力,不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影響團隊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如今,“00后”已走進職場,他們有著更加活躍的思維,對新技術接受度高,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期待也高,難免與上個代際的管理者發生觀念、處事方式上的碰撞,“但只要方法得當,也能充分激發他們的潛力。”郭亞軍說,西北大學MBA教育中心在課程和培養方式上進行了創新嘗試,在選修課程中增加了關于領導力、團隊管理、情緒管理的內容,教導管理者理解和引導年輕員工,尊重他們的個性和需求,采用更加靈活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近年來,西北大學MBA教育中心在培養商科人才時,加大了對多種關鍵能力的培養力度。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通過開設《管理溝通與情緒管理》課程,幫助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提升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壓力和挑戰。在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和工作計劃,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和任務管理能力。
溝通能力也是重點培養的方向之一。《管理溝通》課程專注于提升學員的溝通技能與策略,涵蓋口頭與書面溝通技巧、跨文化溝通、沖突解決等內容。
合作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和項目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團隊中明確分工、協同工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和實踐項目,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03
緊密結合西部經濟發展需求
西北大學經管學院歷史悠久,早在1912年就設立商科,1985年成立經濟管理學院。現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三個博士授權一級學科及博士后流動站,經濟學、工商管理、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四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西北大學經管學院也連續多年位列中國商學院MBA項目TOP 100。
西北大學經管學院也享有“經濟學家搖籃”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了魏杰、張維迎、鄒東濤、石磊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劉世錦、王忠民、張軍擴等優秀高級黨政領導干部,馮侖、李華輪、路金波等優秀企業家,高帆、劉瑞明、鈔小靜等一批優秀青年學者,成為國家經濟學和管理學人才培養的重鎮。學院也先后與美國、德國、英國、法國、荷蘭、瑞典、加拿大、波蘭、日本、韓國等國的1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互派訪問學者、合作研究以及聯合辦學等合作關系。
在郭亞軍看來,西北大學經管學院MBA和EMBA課程的獨特之處在于,緊密結合西部經濟發展需求,課程內容注重對西部企業實際問題的探討與解決,學位論文也立足西部企業發展。學院采用差異化的辦學和培養模式,如陜西MBA項目以陜西工商管理碩士學院本部為主體,優選校內外師資,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注重實踐教學,通過案例教學、企業實踐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 2025年4月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