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醫學院“4+4”試點項目近日再因錄取爭議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繼早前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畢業生董某瑩入選引發“背景質疑”后,觀察者網5月2日一則關于北大學子陳如月的報道,再度點燃公眾對項目選拔公平性的激烈爭論。
北大學霸“高考重開” vs 哥大分校生“逆襲”:選拔邏輯成謎
陳如月,2017年以頂尖成績考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專業,該校以“狀元集中營”著稱,錄取難度與學術含金量均為國內商學院天花板。據觀察者網報道,陳如月因心懷醫學夢,在本科期間主動補修醫學課程,并申請協和“4+4”項目,卻意外落選。為實現理想,她選擇“人生重啟”——以27歲“高齡”重戰高考,終被上海交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錄取。
諷刺的是,與陳如月的“悲情敘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董襲瑩的“輕取入場券”。公開資料顯示,董襲瑩本科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附屬學院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主修經濟學。盡管該校與哥大共享部分資源,但其獨立招生且錄取門檻顯著低于哥大本部,甚至被網友稱為“名校跳板”。更引發爭議的是,董襲瑩并無公開的醫學相關背景,卻成功跨入以“醫學+復合型人才”為標榜的協和“4+4”。
無獨有偶,社交媒體上一名自稱哥大本部化學系畢業的女生自曝,其以近乎滿分的成績申請該項目卻遭拒,戲謔稱:“論成績我卷到極致,論顏值也沒‘眼睛長在臉中央’,難道輸在沒找對‘蘿卜坑’?”
“復合型人才”還是“拼背景游戲”?網友拷問三大疑點
爭議焦點直指協和“4+4”模糊的選拔標準。該項目宣稱旨在選拔非臨床專業的頂尖學子培養“醫學+X”人才,但其評價體系始終未對外公開,導致三大質疑聲浪:
- 學術含金量“雙標”:北大光華學霸被拒,哥大分校生卻入選,是否對海外院校存在“無差別崇拜”?
- 跨學科誠意“度量衡”缺失:陳如月補修醫學課程、重考高考展現的決心,為何不敵董襲瑩的“空白醫學背景”?
- 選拔過程黑箱化:哥大女生“滿分被拒”是否暴露隱形門檻?是否存在“導師一言堂”或資源傾斜?
網友犀利評論:“當‘復合型人才’變成玄學,學霸只能靠高考‘曲線救國’,協和的選拔是選能力還是選圈層?”更有聲音質疑,項目是否淪為部分人“鍍金”的快捷通道。
協和沉默激化信任危機 教育公平如何“量化”?
面對洶涌輿情,協和醫學院尚未回應質疑。公眾擔憂,若頂尖學府的改革項目無法擺脫“黑箱操作”嫌疑,將加劇社會對教育公平的焦慮。教育學者指出,協和“4+4”爭議本質是精英選拔程序公信力的危機:“當規則不透明,任何結果都會被質疑‘特權的勝利’。”
值得玩味的是,陳如月放棄“名校光環”選擇高考逆襲,被網友稱為“對協和體制的溫柔反抗”。其故事在社交媒體刷屏的同時,也反襯出公眾對“唯標簽論”的厭倦——真正的醫學熱忱,未必需要“4+4”的背書。
爭議之外:精英教育如何與公眾期待對話?
協和作為中國醫學教育標桿,其探索“醫學+X”模式的初衷值得肯定。但若想平息質疑,必須直面三大課題:公開透明選拔細則、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引入第三方監督。唯有如此,方能撕掉“特權通道”標簽,讓“復合型人才”回歸能力本位。
教育的終極公平,不在于結果均等,而在于規則清晰、競爭可期。當協和“4+4”的選拔標準仍是一道“閱讀理解題”,公眾的質疑便不會停歇——畢竟,誰愿相信醫學圣殿的光,照不進普通學子的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