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將迎來四十周年院慶。四十載春秋光華,北大光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浪潮中應運而生,也在這一進程中不斷成長與蛻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這四十年,是北大光華不斷精進的四十年。以厲以寧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光華人留下的教育理念,歷經歲月的沉淀,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光華人。
為慶祝這一重要時刻,學院將圍繞光華40周年推出系列回顧文章。在這些文章中,每一位講述者都將帶領我們回溯光華的過往歲月,重溫那些重要的歷史時刻、關鍵的發展節點,以及他們在光華的親身經歷與深刻感悟。他們將分享在學術研究道路上的探索與突破,講述如何以智慧和汗水為光華的學術大廈添磚加瓦;他們也會暢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點滴故事,展現光華如何為社會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術人才及商界領袖……
讓我們跟隨他們的筆觸,走進光華的四十年,感受學院深厚的底蘊、蓬勃的活力與不變的初心。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回顧往昔,展望未來,共同見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邁向新征程的堅定步伐。
劉力:學術引領,服務國家,團結奉獻,敢為人先
——回首光華四十年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榮休教授
曾任金融學系主任、MBA項目管理負責人
1985年,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成立,組建了由厲老師擔任系主任的經濟管理系。當時厲老師引進了一批有數學、物理背景的青年教師,機緣巧合下我于1986年1月進入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管理系(即現在的光華管理學院),此后便一直跟隨厲老師學習和工作,見證并參與了光華管理學院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過程?;仡櫣馊A管理學院四十年的發展,在厲老師的領導和指導下,光華管理學院始終踐行著“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堅持“學術引領,服務國家,團結奉獻,敢為人先”,在面對一系列挑戰時迎難而上,逐漸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一、學術引領
創造管理知識的內涵就是做好學術研究。學術研究是研究型大學的立學之本,也是一個學院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光華管理學院非常重視學術研究,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對國家政策的建議也都是在學術研究的成果上展開的。
比如,1986年,在關于中國改革路徑的激烈爭論中,厲老師提出了著名論斷——“經濟改革的失敗可能是由于價格改革的失敗而失敗,但經濟改革的成功不取決于價格改革而取決于所有制和企業改革”。
這一論斷背后有著厲老師多年以來的學術研究做支撐。厲老師最重要的學術成果之一就是“兩類非均衡”,也就是市場不完善條件下的非均衡和市場不完善以及企業缺乏利益約束和預算約束條件下的非均衡。厲老師認為在當時的國情下,中國就存在著第二類非均衡,企業無法按照市場價格信號做出適當的調整,所以他才有了對于推動企業體制改革的一系列設想和堅持。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貢獻,同時,由此提出的關于所有制改革的論斷也深刻影響了國內改革實踐進程。
光華的學術研究水準在發展中不斷提高。記得建院早期的時候,我們的學術水平距離國際水準還有一定的差距。當時,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的老師來光華講課和分享研究成果,他們的學術水平和知識積累總體上要優于當時光華的教師。通過走出去(與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的合作)提升在院教師的學術水平與研究和教學能力,引進優秀人才,接軌國際研究水平,做好中國問題研究,講好中國故事等一系列措施,學院在學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正朝著國際頂尖商學院的方向邁進。
二、服務國家
培養商界領袖和推動社會進步就是服務國家的體現。推動社會進步,服務國家發展需要的重要前提是要把握時代發展脈搏,遵循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無論是學術研究、人才培養,還是為國家提供各種政策建議,都必須要遵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符合時代發展的脈搏。光華管理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寶貴的一點就是始終堅持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和發展方向,從基本經濟規律出發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提出建議。以厲老師、曹老師為代表的一批光華管理學院教師和學者,提倡和堅持市場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企業制度(股份制)改革,資本(股票)市場的建立與發展,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林權改革等等,都是符合基本經濟規律、符合國家發展方向、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由于未來存在著各種不確定性,每一項具體的政策建議都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在大的方向上,需要有正確的把握。在這樣的基礎上,以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為基礎,敢為天下先,大膽探索。
人才培養是光華管理學院服務國家的重要使命之一。光華管理學院一直致力于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學院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注重對于基本原理和邏輯的深入理解,繼而靈活運用基本原理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如今技術迭代速度非常之快,技術將改變這個世界,而不能適應變化的組織將被淘汰。我曾對MBA同學說,敏銳地察知變化是重要的,但察知變化背后的不變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我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所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不管其表象如何奇特、鮮活,甚至是眼花繚亂,但其背后一定受到某些基本規律的支配,這種基本規律是相對穩定且不變的。
學生的成就與老師或許沒有絕對的關系,但一代代從光華走出的畢業生中,很多人都成長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在不同的崗位上奉獻著自身的綿薄之力,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做出貢獻,這說明學院在培養人才方面總體上是成功的。
三、 敢為人先
敢為人先,就是擁有創新精神,敢于創新。在過去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光華管理學院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在國內具有創新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比如,針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于管理學知識與人才的需要,學院在堅持經濟學教學和研究的傳統優勢的同時,大力發展商學教育,是國內最早在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商管理學院。在光華管理學院創辦初期,學院就開始了針對社會需要的在職人員進行經濟學和管理學培訓,在市場經濟知識相對貧乏的年代里為社會培養了一批了解市場經濟知識的人才。其后,學院又成為國內最早開展MBA教育的單位之一,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個在沒有學歷學位的情況下創立EMBA項目的學院。盡管當時學院在學生培養經驗和教學人才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但在厲老師的領導下,在曹鳳岐、張維迎以及當時學院眾多老師職員的共同努力下,“白手起家”,堅持創業。今天,學院的MBA、EMBA項目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商學教育品牌,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學員。
在人才引進與管理方面學院也做了大膽的嘗試。學院及早地意識到引進高水平人才,提高學院辦學能力的重要性。在厲老師、曹老師和張維迎老師的倡導與學院教職員工的大力支持下,學院2000年前后開始在國內第一個以“雙軌制”薪酬制度和晉升制度(非升即走)的方式從海外院校引進人才。盡管當時這一做法極具挑戰性,也面臨著一定的壓力,但事實證明,這一做法極大地促進了學院科研與教學水平的提升,為學院創辦“雙一流”學科和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在開設金融專業碩士項目;將公司金融(公司財務)納入金融學教學研究體系;開展在職教育與培訓,培養經濟管理人才;為突出博士培養的學術訓練這一本質而專注于研究型博士的全日制招生等等方面,光華管理學院都是走在國內商學院的最前列。這些敢為人先的大膽嘗試,不僅為學院帶來了新的活力,也為光華管理學院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四、 團結奉獻包容
團結奉獻包容,把學院發展大局放在首位,始終是光華管理學院的優良傳統之一。從開辦MBA項目到引進海外人才,從解決學院設施建設到處理日常管理事務,光華的每一位教師和管理人員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其中,任勞任怨,默默奉獻。
在學院MBA項目的初創期,缺乏經驗,缺乏教學和管理人員,也沒有專門的MBA辦公室,就由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和教務辦公室的老師管理,幾年后才由我來具體負責MBA的管理工作。在沒有專門的MBA管理機構的情況下,涉及MBA管理的事情,學院各部門和人員一起探索,相互配合,并沒有所謂是不是自己職責內的工作之類的爭論。MBA項目第一次以軍訓形式進行拓展訓練,第一次接受教育部的MBA評查等工作,學院相關部門和人員任勞任怨地做了大量的工作與付出。最初若干年,MBA學生在五一和十一假期都要上課,相關授課老師需要年年放棄假期與家人的團聚,進行MBA課程的教學工作。當時的分工并沒有現在這么細致,一切都需要邊做邊摸索,正是大家的奉獻和包容精神,互相配合,才一起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順利地完成了各項工作。
又比如,在學院采用雙軌制薪酬引進海外人才時,學院內的在職教師基本上都表示了支持。大家意識到,學院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對人才結構和知識結構做出必要的調整和優化。在學院發展的大局面前,老師們并沒有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甘心奉獻,大度包容,這是非??少F的。
光華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四十年間取得今天所有的成績,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我們具有一批有奉獻精神和寬廣胸懷的光華人。每一個光華人都清楚,學院的未來與每個人的努力息息相關。
今天,光華管理學院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商學院,而未來的光華管理學院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希望光華的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有容乃大,勞逸結合,未來可期。
我希望光華的年輕教師能夠傳承光華優良傳統,創造光華精彩未來。
最后,祝光華管理學院未來更加美好!
劉力,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榮休教授,曾任金融學系主任、MBA項目管理負責人,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司金融(公司財務)、行為金融和證券市場。
來源 |光華40周年史冊編寫組
編輯 |王蒙
往期發布:
周黎安:我的光華歲月與感悟丨光華40周年
秦宛順 靳云匯:與光華共生——我們的后半生丨光華40周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