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720萬大軍入侵中國,給中華兒女帶來了無數的苦難。直到投降的那一刻,還有186萬軍隊在我國土之上。
在戰俘的問題上,有人說,中國太大度;也有人說,蘇聯太黑手。今天我們專聊“投降那點事兒”,讓你看看戰敗者究竟怎么回家的。
誰接的投降書,誰收拾的殘局?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簽下全球投降書。畫面宏大,欽定“游戲結束”。
可問題來了:這么多支部隊,這么多兵種,到底誰才是中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誰來接這個“燙手山芋”?
其實,在中國這片戰場上,日本壓根沒設“總司令”,只有“各地統領”:關東軍歸東北軍令部,中國派遣軍駐南京,海軍另設艦隊。這些兵種互不統屬,彼此之間還互相瞧不上。
這也導致了一個微妙現象:岡村寧次雖然代表日本簽署投降書,但他只掌管中國派遣軍,根本不能代表關東軍和艦隊。
各地投降受理工作,由中國戰區設立的“受降執行部隊”分頭進行。比如山東、山西、江西、廣東等地,都有由戰區派出的將領接受日軍投降、部署武裝解除任務。
許多投降現場,甚至沒有太多日方抵抗動作,更多是主動交槍、站隊等候。但在東北,卻是另一番景象:蘇軍已經接管戰場,并主導戰俘清算,中國方面幾乎無法介入。
這場跨國式、分批次的接收工作,既有協同也有尷尬。蘇聯與中國雖同屬戰勝國,但在執行“戰后安排”這事上,完全兩種路數,一個“抓人搞活計”,一個“放人送回家”。
最終,日本投降涉及的兵力,中國處理了約128萬人,蘇聯處理了約57萬人,兩邊加起來才等于侵華部隊中的冰山一角——剩下的,死于戰場、走私回國、逃亡他鄉、下落不明。
這一場收尾大戲,中國扛了最重的包袱,卻沒換來任何賠款,不收地、不收物,只為把戰爭終點畫得干凈利落。
別急著謝幕,這票人還沒算完!
1945年9月9日上午9點整,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內,中國戰區的日軍正式舉行投降儀式。
岡村寧次穿著整潔軍服、雙手奉上投降書,何應欽一只手接過,儀式看似體面,場面還挺和諧。可舞臺的另一邊,一場更大的“人海工程”才剛剛開張。
根據當時《聯合國最高統帥令第一號》,中國戰區(除東北)內的日軍128萬人要向中國投降。
這可不是幾百號人排隊上交槍械,這是一百二十八萬的“人肉山”,里面有戰士、有醫護、有隨軍家屬,甚至還有翻譯、馬夫、廚子,全是帝國戰爭機器的零件。
中方怎么處理這批龐大的俘虜?不是集中營,不是勞改所,而是“一個都不落”的打包回送。
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文件——《中字第一號備忘錄》。
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在湖南芷江“灰頭土臉”地交出了關東軍部署圖,標志著投降細節塵埃落定。緊接著,中國陸軍總司令部開始對全國日軍兵力與僑民展開清查。
據《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受降報告書》記錄,在中國境內的日本人總數高達214萬,其中包括128萬軍人、幾十萬僑民、企業人員、隨軍家屬。
如此龐大的數量,處理難度可想而知。此時,中國國內剛經歷14年抗戰的洗禮,鐵路破損嚴重、港口堵塞、物資匱乏,運輸能力幾近崩潰。
可即便如此,中國政府依舊堅持“有始有終”,不能讓這些人繼續禍害百姓,也不能搞“一放了之”。
于是,一項空前的遣返工程從1945年秋天拉開帷幕。中國調集各類運輸資源,動用大量美援卡車、火車頭,從上海、青島、廣州、天津等地組織大規模運送行動。
在南京港口,每日排隊等船的日軍人數超萬人,許多人頭戴白布,低頭鞠躬,被送上“歸國航班”。
整個遣返過程持續兩年,至1947年基本完成214萬日本戰俘與僑民的全部遣返。其中,大多數被送往日本本土的關門、下關、佐世保港。
這場歷史性的遣返,不但顯示出中國的寬容和組織能力,也讓世界看見:戰爭可以勝利,勝利者也能展現文明。
一腳踹進西伯利亞,活著回來算你狠!
時間回撥到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不到72小時,蘇聯紅軍便強勢突破國境線,挺進中國東北、朝鮮北部、樺太與千島群島。
8月15日,天皇都公開發言投降,但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并未立刻放下武器。直到8月18日,蘇聯遠東軍發布命令,要求關東軍在20日中午12點全面停火。
從那一刻起,日本士兵才開始有組織地向蘇軍投降。1945年9月1日,蘇聯的報告指出:共俘獲日軍官兵573,984人,其中將軍110人。
與中國政府不同的是,蘇聯的接收方式非常“實在”:這些戰俘并未按國際規定“原地解除武裝后遣返”的原則處理,而是開啟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命運之旅。
有6.5萬人被釋放,這批人成為幸運兒的原因是他們身體不好,無法承擔體力活動。因為8月23日,蘇聯通過第9898號決議,決定征用50萬日本戰俘前往西伯利亞勞改。
他們被編成以1000人為單位的營,由戰俘中的中下級軍官帶隊,陸續被移送至烏拉爾、東西伯利亞等地。
據后來的統計數據,在這些戰俘中,大約15,986人死于戰俘營,主要死因為重體力勞動、疾病和嚴寒。
蘇聯方面從未公開具體死亡數據,也未允許外部機構介入戰俘管理事務。許多日軍家屬幾十年都未能等來歸國通知,只能在紀念碑上刻上“戰死不明”四個字。
一直到50年代,迫于國際壓力,蘇聯才開始陸陸續續通過集中和分散兩種方式遣返了絕大部分還活著的戰俘。
這一幕幕,不是電影,也不是小說,是實打實的“遠東現實版地獄變”。
參考資料:
中國遣返日本戰俘與僑民214萬.山東大學移民研究所.2011-03-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