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9年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后,今年蔚來再次深陷險境。面對節節下滑的銷量,和最新財報爆出的巨額虧損,李斌試圖通過近來內部和外部的多場會議,釋放積極信號,以挽回外界對蔚來的信心。總結起來一句話,“企業已經在深刻變革了,請再給我們一些時間”。
僅僅是表決心還不夠,李斌再次立下軍令狀,今年第四季度實現盈利。
這是蔚來第四次設定盈利時間節點了,第一次在2023年,李斌表示,蔚來在年內第四季度就能實現盈利,未果后推遲到2024年,再次跳票后又改到2026年。這一次李斌把時間提前也是被逼無奈。
值得一提的是,劍指Q4盈利的新能源車企不只蔚來一家,其好兄弟小鵬汽車同樣立下flag,要在Q4扭虧為盈;剛剛完成整合,邁入全新發展階段的極氪也表示,要在2025年力爭實現美國會計準則下單季度扭虧為盈,同時實現香港會計準則下年度盈利目標,成為內地最快盈利的新勢力車企;小米汽車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以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券商預估其最快將在2025年Q3迎來拐點,Q4有望實現單季盈利,即便不成最晚也不會超過明年……
“Q4盈利”正在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又一標準話術。
1.“藥不能停”,8家車企去年虧了500億
別看國內新能源滲透率已突破50%,整體市場持續正增長,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繁榮只是表面現象,內里殘酷的現實是,幾十家中國新能源車企,僅有比亞迪、理想、賽力斯和零跑4家實現盈利,剩下的還都要靠外部“輸血”。
目前公開信息顯示,蔚來2024年虧損224億元,7年累計歸母凈虧損達到1093億;小鵬去年凈虧損為57.9億元,自2018年上市以來,累計虧損已接近380億元?;剛剛起步的小米汽車2024年的凈虧損為62億元;零跑去年Q4實現單季盈利,但全年凈虧損28.2億元;北汽藍谷2024年預計虧損69.5億至65億元,近五年的虧損額度將接近300億元;?極氪汽車2024年凈虧損57.9億元,累計虧損270億元;2024年上半年深藍汽車凈虧損7.39億元,六年半累計虧損116億元,阿維塔同期凈虧損13.95億元,兩年半虧損約71億元……
廣汽埃安、上汽智己、東風嵐圖等品牌沒有公布經營數據,但沉默已足以說明問題。筆者粗略統計,僅上述8家數據可查的新能源企業,去年就燒掉了超過500億元。
由此可見,找錢始終是新能源車企的頭等大事。筆者在去年年底哪吒CEO張勇被爆離職時就曾說過,哪吒在造車新勢力里不算虧得多的,但卻輸在融資能力不足上,撐不起需要持續大量輸血的創業項目。
2.金主變臉,由“撒網式扶持”轉向“精準化戰略布局”
如今,找錢的難度更是與日俱增。商業投資人就不必說了,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發展窗口期加速關閉,他們對新能源車企的投資熱情大幅降低,甚至將企業再融資視為負面訊號,“三十六計走為上”。
即使投錢,態度也是異常謹慎,只會押注那些具備顯著優勢,能夠很快獲得確切回報的種子選手。
曾經被視為最強靠山的國資,出手力度和考量邏輯也在發生改變,由“撒網式扶持”轉向“精準化戰略布局”。
一個顯著對比是,2019年合肥市政府投資70億元收購蔚來汽車24.1%股權,挽大廈于將傾。今年蔚來再度深陷困局,國資又一次雪中送炭,但增資總額僅有4億元,雖幫助企業平息了一些外部質疑,卻有一種“點到為止”的感覺。
同時,從國家近來針對汽車央國企的一系列舉措來看,頂層設計依舊大力支持企業的智電轉型,只不過考核標準已經變化,更注重技術、市場占有率和長期發展,目標是推動國有資本向產業鏈關鍵環節集中,重塑新能源汽車行業話語權。未來,具備技術突破能力、高效整合資源的央企將成為國資重點支持對象。
總而言之,“金主爸爸”越來越務實,要求錢必須花在刀刃上,每一分錢投下去都要聽見回響。而企業彰顯自身發展潛力和投資價值的最好方式,就是給出明確的回報期——“Q4盈利,藥不能停,就差這最后一哆嗦了”。當然,有些企業是真的勝利在望,但更多可能是硬著頭皮畫餅的。
3.上岸倒計時,盈利拐點背后的關鍵變量
盈利之所以被看得越來越重,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車已經全面進入競爭的深水區,一招鮮吃遍天的日子一去不返,未來拼的是企業在智能電動化上的綜合實力,不能有短板,也沒有速勝的可能。
這意味著企業必須要有穩定且充足的資金投入研發,才能維持自身的技術領先性。如果新能源車企遲遲無法走上健康發展的正循環,那就說明你的生意壓根就不成立。
如何才能迎來盈利拐點呢?券商分析師表示,扭虧為盈的臨界點即交付量闕值,與之相關的關鍵變量除了銷量,還有毛利率。“人們常常把目光釘在銷量上,雖然規模化能夠攤薄成本,但若一味以價換量,不僅會加速企業失血,也把品牌打沒了。”
一家健康企業的財報,應是營收增長和利潤增長成正比,而大部分車企目前是增收不增利的狀態。
因此,投資人判斷新能源企業的盈利前景,除了要看其技術長板、產品競爭力和在關鍵市場的市占率,還會重點關注企業在產品結構升級和成本優化上的空間。
在當前嚴峻的市場環境下,新能源車企想要盈利,難度不亞于登天。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率降至4.3%,低于下游工業企業6%的平均利潤率水平;放在制造業5%~15%的利潤率大致范圍內來看,汽車產業甚至跌出了底線。
如今,留給新能源車企上岸的時間不多了,如李斌所說,未來兩到三年行業將經歷殘酷的淘汰戰,用生死攸關來形容毫不夸張。然而,更壞的消息是,投資人的耐心和信心更加有限,如果年底還不能實現盈利,資本或將不再愿意陪你繼續跑這場“馬拉松”,這對于每月動輒就要燒掉幾十億的企業來說,無疑是被判了斬立決。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滴汽車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