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怒火中燒 后梁末帝 朱友貞)
節度使朱友謙,叛變朝廷,投奔了河東,同州落入李存勖之手。
朱友貞一聽這還得了,立刻派出四位將領,分別是段凝,尹皓,劉鄩,以及溫韜。
段凝有個妹妹,嫁給了朱溫做小妾,靠這層關系,段凝躋身為了重要將領,說白了這是關系戶。
溫韜是盜匪出身,靠打家劫舍為生,后來投靠了李茂貞,李茂貞敗亡之際,溫韜又投降了朱溫,此人最為著名的事跡,還不是他的變節投降,而是他曾經盜掘過唐朝皇帝的陵寢。
我們知道,唐朝皇帝的陵寢,一共十八個,也叫做唐十八陵,溫韜自己一個人,他就盜掘了十七個,只有乾陵,也就是武曌和唐高宗的合葬陵溫韜沒盜,不是他不敢,而是他準備盜乾陵的時候,風雨大作,天氣特別的惡劣,因此只好作罷。
那剩下的十七個陵寢,好東西也很多,除了金銀珠寶之外,還有如三國時期書法家鐘繇的筆帖,以及東晉王羲之的真跡,這些東西的價值已經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了,可說是無價之寶。
溫韜的行為,是亂世之際文化劫難的一種特殊形態,而且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后來后周太祖郭威修建陵寢的時候,他就害怕他的陵墓再被溫韜這種人給盜掘了,因此特地下令一切從簡。
當然,這和郭威素來樸素的性格也有很大關系。
時至今日,當我們閱讀史料中郭威的遺言,還能感受到那份平靜的力量:
- 陵寢無須用石柱,費人工,只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不要守陵宮人,也不得用石人石獸,只立一石記之...
我的陵寢不能用石柱,而要用磚塊代替,我的棺槨不要用名木,而要用陶瓦,我的壽衣不要用絲綢,而只用紙片,不要在我的陵寢前修建石人銅獸,也無需派人守陵。
(后周太祖郭威的嵩陵)
是啊,真正的政治遺產,不會是豪華的墓葬,不會是墓中的金銀財寶,更不會是要把活人獻祭,禁錮在死人的墳墓里,一個封建統治者,他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將富麗堂皇,堪稱奇觀的陵寢拔地而起,無非是希望后人可以記住他,這樣他就能用財富堆砌起的物質狀態來達到永生。
可是,只有像郭威這樣的少數君王才知道,樸素,節約,勤儉,愛民,無需亭臺樓閣,不用瓊樓浩宇,你一樣會永生,會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
何況,生命之所以有意義,不是因為要追求永生,而正是因為,生命會停止。
尹皓,五代史書中沒有為他立傳,因此事跡不詳,只知道是后梁將領,參加過很多戰役,時任華州節度使。
段凝和溫韜,人品一般,打仗的水平也不行,后梁滅亡之后,他們還投降了。
至于尹皓,屬于三無人物,有他沒有他,影響不是很大。
所以,這支隊伍里,最關鍵的,還得是劉鄩。
要聊劉鄩,我們要先從黃巢起義開始說起。
唐末有個軍閥,名字叫做王敬武,因為平定黃巢之亂有功,被封為青州節度使。
王敬武死后,兒子王師范接班,王師范和朱溫不對付,和朱溫常年交戰,劉鄩作為王師范這邊的主要將領,一直在前線抵抗朱溫。
我們知道朱溫有一員開國名將,名字叫做葛從周,這位,不僅是幫助朱溫前期打江山的重要將領,更曾在戰場上數次救朱溫于危難之間。
(驍武之才 后梁檢校太傅 葛從周)
這自古功高莫過于救駕,所以朱溫對葛從周極為優容,后梁開國之后,朱溫甚至準許葛從周不用定期上朝,想來你就來,不想來,你就在家享清福。
葛從周年輕的時候,他就和劉鄩交過手,當時葛從周傾巢而出,攻打劉鄩,劉鄩閉而不戰,反而抓住機會,偷襲了葛從周駐守的城池。
占據城池之后,劉鄩沒有大開殺戒,反而要求士兵不許擾民,尤其是葛從周的一家老小都在城里,劉鄩非常的仁義,對待葛從周的家人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吃的,住的,用的從不短缺,還專門派人伺候,最主要是恭敬有禮,不能騷擾,知道的這是五代亂世,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東西二周呢。
葛從周知道城池陷落,他就把城池給圍住了,要強攻,劉鄩就用轎子抬著葛從周的母親,抬到城墻上,葛從周的母親感謝劉鄩的庇佑,于是在城墻上喊話,說兒啊,劉將軍對待我,就像是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他是個好人,只不過你和他各為其主,所以你要體諒他啊。
母親在上,葛從周怎忍揮師攻城,只好含淚撤軍,暫時退去。
但是,葛從周的大軍仍舊在外圈包圍著城池,劉鄩等于是守著一座孤城,他漸漸的就失去了后勤支援,糧草很快不夠用了。
如果守城的是秦宗權這種類型的,那城里的百姓估計就要遭殃了,因為在那個時代,百姓的命是最賤的,被勞役,被欺辱,被殺掉,甚至是被吃,但劉鄩干不出這樣的事情來,他不僅沒有對百姓下手,反而還把城里的老弱病殘和不能戰斗的女子全都放出了城外,讓他們自尋生路,他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和將士們同甘共苦,分燠噓寒,有一件衣服,他不穿,他讓將士們先穿,有一口吃的,他餓著不吃,也要讓別人先吃飽。
這不是守城的技術,這是守城的藝術。
(五代十國 亂世烽煙)
南宋有個文人,同時也是一個醫學家,叫做莊綽,他在著作《雞肋篇》中,說過這么一句話:
- 老瘦男子廋詞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為‘不羨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
亂世之際,老人和瘦弱的男人,被稱呼為“饒把火”,意思如果要吃他們的肉,必須要多燒些火才煮得爛,而年輕美麗的女子,叫做“不羨羊”,意思是吃了她們的肉,因其鮮美無比,都不會再想吃羊肉,至于小孩子,則叫做“和骨爛”,意思是肉嫩,連骨頭都能煮爛。
而這些被吃掉的人,則統稱為“兩腳羊”。
亂世的真相,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驚悚。
當兩腳羊的恐怖稱謂,成為了晚唐五代的常態,劉洵釋放老弱,善待士卒的行為就猶如暗夜舉炬了。
他不過是那時節一個普普通通的武人,沒有什么蓋世的功勛,沒有什么傲人的戰績,但他卻用自己的行為,用他小小的力量,堅持不懈的瓦解著亂世的罪惡,血腥,以及兇殘。
當最后一頓飯,最后的一點糧食分給了百姓,分給了士卒,接踵而至的饑餓卻熔鑄出比城墻更堅固的信仰堡壘...
葛從周曾經數次勸降劉鄩,劉鄩的回答是:
只要我主公王師范投降,我立刻獻出城池。
言外之意,其實不言而喻,劉鄩是在說,只要我主公還在堅持,我就絕對不會背叛他。
他這個主公王師范,雖然是繼二代,但也算是唐末群雄里的一個人物。
(晚唐儒君 平盧留后 王師范)
首先,王師范性格穩定,不是變態,不是盲流子,不愛傷天虐民,也沒有太多不良嗜好,平時就是喜歡研究一下文學,附庸一下風雅。
其次,王師范御人有術,懂得親賢遠佞,善用賢良,他的軍事集團氛圍很好,有活力。
那有活力,就有希望。
最后,王師范很得民心,百姓依附,風評也不錯,為他所號令的軍民,大概有十五萬,只多不少。
加上王師范還和朱溫的老對手楊行密結盟,所以劉鄩一度認為,王師范很難失敗,至少很難在很短時間內被朱溫擊敗。
和朱溫抗衡時,王師范還曾經感嘆,說如我這般人,都是大唐天子的臣公,本來就是保衛天子的,可是現在天子遇到了危險,大家卻不聞不問,只求自保,以至于天子失去了宗廟社稷,讓朱溫那樣的反賊狂妄到了這樣的地步,事到如今,無論接下來是成功還是失敗,我都要拼上一切解救天子,挽救時局。
王師范生平最喜歡的事情,其實不是刀兵,不是打仗,而是藏書,他這一生藏書萬卷,筆墨為業,可就是這么一介書生,卻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毅力,這樣的決心,可也正是因為他是書生之流,他沒有辦法和殘酷無情,務實強悍的朱溫抗衡,而且朱溫后來還專門把楊師厚派出去打王師范,王師范被楊師厚好一頓打,輸多贏少,最后只好投降。
王師范已經歸順朱溫,劉鄩就是有心再抵抗,也沒有之前的那一股精氣神了,于是他打開城門,投降于葛從周。
葛從周把劉鄩帶回了開封,朱溫見到劉鄩之后,非常的喜歡,贊譽有加,認為自己得到了一員名將,不僅對劉鄩委以重任,還親自嘉獎表揚劉鄩攻城占城卻不屠殺的善舉,對他禮待葛從周一家老小的事情更是給出了高度評價,平時開會的時候,劉鄩雖然是降將,可是他卻被朱溫安排在最靠前的座位,可見朱溫對他的器重。
大惡塑金身,至善飼虎狼,讀史到此,不由感嘆。
(機略自負 平盧行軍司馬 劉鄩)
一個肆意濫殺,禍害百姓,背信棄義,淫人妻女,喪心病狂,甚至于臭名昭著的軍閥,竟然會對一個擁有高尚情操和品德的人擊節稱賞,推挹殊絕,這實在是天大的諷刺。
原來,朱溫不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好人,他只是自己不愿意做好人。
當葛從周把劉鄩帶到開封的時候,狡黠的朱溫看到的不是降將劉鄩,而是發現了這亂世上最珍貴的東西——道德合法性。
劉鄩的事跡在民間口耳相傳,這種自發形成的道德威望,比一萬,十萬,百萬精兵更難獲取。
他如此優待劉鄩,是在借劉鄩而告之天下人:
在這個吃人的修羅場里,在你們口誅筆伐的朱逆麾下,仍容得下這謙謙風骨。
又或者說,暴君對美德的呵護,恰如猛虎會小心避開巢穴旁盛開的蘭花,那也許真的不是偽善,而是權力野獸對文明火種,最本能的敬畏。
以前,你們看錯了我朱溫,沒有關系。
現在,你們還是看錯了我朱溫,也沒有關系。
未來,也許你們還是會看錯我朱溫,那更沒有關系。
因為,朱溫從來不怕被看錯。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新五代史·梁臣傳第九》、《舊唐書·卷二十上》
劉冠軍.后梁名將劉鄩.春秋,2020
伍純初.朱梁集團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17
路夢圓.東晉南北朝隋唐青州行政長官研究.山東大學,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