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首都北京重要的考古文博打卡地之一,中國考古博物館2025年“五一”假期推出特別活動——“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系列學術講座,備受學界和社會關注。
5月1日當天,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站長王晶館員應邀作首場公共考古講座表示,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出土的“太保墉燕”銘文紀錄,為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提供了最早的實物證據,在世界城市研究史上具有獨特價值。
填補青銅時代城市建造文獻空白
王晶在題為“封疆授土 太保墉燕——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新發現”的講座中介紹,多學科綜合研究顯示,“太保墉燕”銘文從出土文獻的角度,實證了周初三公之一的太保召公奭親自來到燕地,并在此建都,證明了燕國與中原的密切聯系,彰顯了燕國在西周早期的重要地位,更填補了傳世文獻中關于青銅時代城市建造文獻的空白。
5月1日,中國考古博物館,王晶作北京琉璃河遺址公共考古講座。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琉璃河遺址燕侯家族墓地的發現補足了西周燕國墓地構成中最重要的一環,帶墓道墓葬數量僅次于周公廟陵坡墓地和晉侯墓地,可為確認遺址作為燕國都城延續時間提供重要支撐,未來的發掘可為填補文獻中關于燕國世系的空白、書寫西周燕國歷史,提供無可取代的考古研究材料。
她說,應用高精度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琉璃河遺址復原出中國首例完整的古代“家族樹”,是古DNA研究的重要突破。該研究不僅為商周考古領域墓葬分區、排列關系等提供了新的技術路線,更是古代家族關系、社會結構研究的重大進展。
首次揭示西周封國兩重城垣結構
琉璃河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主體為西周時期遺存,分布范圍約5.25平方公里,是燕山南麓地區目前所知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2019年以來,共勘探80余萬平方米,新發現西周時期夯土基址、灰坑、墓葬等各類遺跡930余處;共發掘3400平方米,包括外城墻、外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處、大型夯土井2處、墓葬52座及小型房址、灰坑等。
5月1日,中國考古博物館,王晶作北京琉璃河遺址公共考古講座。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王晶表示,琉璃河遺址通過田野考古發掘研究獲得系列新的認識,主要收獲還包括:一是外城壕和城墻明確遺址的兩重城垣結構,這是首次揭示西周封國兩重城垣結構,并推測城址規模可達百萬平方米;
二是大型夯土設施揭示高等級建筑群的規模與結構,內城中新發現10口大型夯土井,夯土直徑均在15米以上,大型夯土建筑和水井的組合在西周遺址中前所未見,可為探尋西周燕都城市單元結構、閭里制度提供重要線索。
世界首都中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
王晶總結說,琉璃河遺址是目前唯一一處同時發現多重城垣、大型建筑、完整墓葬區、建城銘文和甲骨文的西周封國遺址。其歷史價值主要體現為四個方面:
延伸了歷史軸線。北京城建城史延伸至三千余年,是世界首都中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
增強了歷史信度。出土“命克侯于燕”“太保墉燕”銘文等,實證了《史記》等文獻關于西周燕國分封的記載。
豐富了歷史內涵。出土器物中出現了周、商和本地、北方草原等文化因素,體現出燕文化的復雜性。
活化了歷史場景。環境考古、動植物考古、手工業考古等手段,更加生動地復原古代生產生活方式。
特別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考古博物館“五一”假期特別活動啟動儀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歷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馬援,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柳士發,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張立新等出席并致辭。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劉國祥研究員主持。
5月1日,中國考古博物館。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劉國祥接受采訪時介紹,中國考古博物館5月1日至5日正常開放,同時推出學術講座、紀錄片播放等特別活動。
“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系列學術講座方面,5月4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肖小勇將主講“梵音回響佛光初現——新疆喀什莫爾寺考古新發現”;5月5日,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孫卓將主講“十年一城——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考古新發現”。
紀錄片播放方面,致敬中國考古百年的《仰韶故事》5集紀錄片將每天1集,5月1日至5日依次播放《韶光初現》《彩陶之路》《舌尖上的仰韶》《遠古圖景》《璀璨華章》,以深入挖掘仰韶文化內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