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資本市場的天氣總在晴空萬里與凄風苦雨間反復切換。
隨著特朗普大超預期的對等關稅政策驟然落地,權益市場史詩級波動之下,正是全球化供應鏈震顫的回聲。
貿易摩擦的灰犀牛“橫沖直撞”,我們又站在了宏觀敘事重構的十字路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昨日A股經歷沖擊之后,今日“中國版類平準基金”果斷出手。“國家隊”集體力挺A股,阻斷流動性負反饋,市場全天放量震蕩反彈。
然而,在權益的波濤洶涌之外,另一片水域卻開始悄然聚集起共識——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重回1.7%下方,首批8只基準做市信用債ETF規模突破300億元。(來源:中證報)
當“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部分投資者開始本能地轉向票息可預期、波動更可控的債券資產。
信用債ETF這類既能獲取穩定票息、又能隨時進退的工具,正在重構市場的資產配置邏輯,含金量還在不斷上升。
01 如何看待債市的“大概率方向”?
——回暖之下的邏輯梳理
以公募純債基金為例,導致債基凈值波動的因素主要分為市場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三類。而市場利率的變化是我們近期所感受到的波動的主要來源。
簡單來說,市場利率水平下行,債券價格上漲,反之亦然。
市場利率的走勢受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例如對經濟基本面的預期、政策層面的影響、市場流動性程度、債券供需的再平衡以及避險情緒的升溫等等。
挺過前期逆風期的洗禮之后,近日債市明顯回暖,萬得短期純債型基金指數、上證基準做市公司債指數(950245.CSI)再度刷新歷史新高。(來源:Wind)
從債市的邏輯脈絡演繹來看,未來市場仍將圍繞政策、利率與預期展開三重博弈。在這種復雜的局面下,其走勢或呈現三種可能路徑。
可能性①:
關稅政策快速落地,政策響應及時,財政與貨幣協同發力。流動性寬松將為短端打開下行空間,而長端在內外部因素的交織影響下,定價或將搖擺不定難以繼續大幅下行,債券市場有望走出牛陡走勢。
可能性②:
關稅政策雖已落地,但在內防風險、外穩匯率的掣肘下,央行短期內難以實施大幅寬松的貨幣政策。基本面壓力或將促使長端收益率下行空間進一步拓展,而受流動性因素制約,短端下行空間可能相對有限,債市呈現牛平格局。
可能性③:
中美快速協商一致,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得以大幅削弱。由于宏觀預期大幅改善,債券市場重歸此前的調整態勢。
從機構共識來看,當前第一條路徑發生的概率最高,可能性①>可能性②>可能性③,債市短期內的走向仍較為樂觀。
但如果要實現收益率大幅突破前低,后續仍需要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作為催化劑,持續關注宏觀形勢與央行動態。
02 為什么關注信用債ETF?
——基于底層邏輯的四大優勢
投資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單項選擇題,而是基于概率思維的動態棋局。
當市場在利率波動、關稅沖擊與政策預期中尋找平衡時,信用債ETF的配置價值正是源于以下四大核心優勢。
第一,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投資中的“摩擦損耗”常被忽視,而信用債ETF恰似一條低費率的“快車道”。與主動型債基動輒0.3%-1%的年化費率相比,債券ETF具備明顯的費率優勢,可將產品管理費+托管費壓縮至0.2%。看似細微的費率差異,在長期復利效應下,可能顯著拉大同類資產的收益差距。
更為關鍵的是,債券ETF支持場內T+0交易,投資者可實時捕捉市場機會,靈活實現與股票、貨幣ETF等品種的倉位轉換,徹底擺脫傳統場外基金 T+1 贖回的滯后性。這種“進退自如”的特性,可以有效適配不同的市場環境。
03 如何看待信用債ETF的投資價值?
第二,穩中求進、可攻可守。
信用債ETF通過分散化配置,大幅降低了信用債投資的專業門檻,而其穩健的投資風格,正是源于底層指數科學的編制體系。以上交所基準公司債指數為例,其成分券主要為AAA級央國企債券,以高評級筑起信用風險的防火墻。
此外,指數整體呈現中短久期特征,相較于長債,其價格對利率波動的敏感度更低(久期越短,利率風險越小)。這一特性使投資者既能獲取合理的票息收益,又不會因市場變盤而過于陷入被動。
第三,概率加權、更優性價比。
當下市場的特殊性在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連續兩日下行15BP后,政策寬松的預期已部分計入。此時關注中短期信用債,本質是在做概率加權——既押注政策暖風延續的較大概率,也為可能的不確定性留足騰挪空間。
這種 “以概率為錨” 的配置,更為契合當前復雜市場下的性價比投資原則。
第四,制度賦能、流動性升級。
事實上,信用債ETF的價值升級,更依托于債券市場的制度性變革。
3月21日,中國結算制定發布《關于信用債券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產品試點開展通用質押式回購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信用債ETF產品試點開展交易所債券通用質押式回購業務,明確了資格標準、申請與受理程序及持續期管理要求等事項。
這意味著投資者可通過質押ETF獲取資金,盤活持倉資產,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疊加做市商制度優化等政策深化,信用債ETF的流動性已從 “持有到期” 的傳統模式,升級為兼具交易便捷性與資產盤活能力的綜合工具。
這一系列政策紅利不僅降低了參與門檻,更讓普通投資者能夠共享機構級的交易便利。
——資產配置的重要一環
過去,信用債投資曾是機構投資者專屬的競技場,較高門檻的信評研究與動輒百萬的起投門檻,將普通人拒之門外。
如今信用債ETF的誕生,如同推開一扇窗,讓普通投資者通過證券賬戶百元起投,即可一鍵持有央國企優質債券,實現低成本、高流動性的分散配置。
這不僅是金融普惠的突破,更是資產配置邏輯的進化——當市場波動成為常態,投資者更需要通過多元工具平衡風險與收益。
在“不確定性”主導的時代浪潮下,資產配置的核心邏輯從“追求更高收益”轉向“平衡風險與收益”。
信用債ETF恰似投資組合的"緩沖帶"——中短久期特征讓利率風險更為可控,底層資產分散布局有效降低單一違約沖擊,低費率優勢更讓長期持有更具性價比。
而上證基準做市公司債指數更以介于短融與城投債指數之間的風險收益特征,為投資提供了多一重選擇。
畢竟,真正的資產配置智慧,不在于精準預測市場漲跌,而在于構建能穿越周期的"全天候組合"。信用債ETF的出現,恰好為組合的構建提供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走過這幾年的震蕩,市場已經逐步形成共識,穿越周期的核心,或許就是接受分散、降低預期、堅持長期。
而此刻,這張從容應對市場波動的入場券,正在每個理性投資者手中徐徐展開。
風險提示
以上不構成證券推薦。本資料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以上內容不構成個股推薦。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管理人不保證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市場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