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洪良 吳大新
山東財經大學是2011年7月4日由原山東經濟學院和原山東財政學院合并組建而成。之前普遍認為,其前身是創建于1952年的山東財政經濟學院。
近年來,學校相關部門通過充分挖掘和梳理辦學歷史,在校史文化研究、追溯和傳承辦學傳統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始于1948年的山東省立商業專門學校,應是山東財經大學的起源。
適應形勢需要,建立山東省立商業專門學校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提出要“使黨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鄉村轉到城市”,應該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能夠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項工作的干部。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新解放區的教育工作。9月20日,山東省政府主席黎玉簽署《山東省政府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有重點、有計劃地迅速恢復教育工作。
9月24日,濟南解放。10月6日,《中共華東中央局宣傳部關于恢復與發展教育的指示》要求,“各地各種性質的中等以上的學校和訓練班,應在新解放區和城市,如濟南、徐州、濰縣、煙臺、淮陰等,吸收大批知識青年、舊職員及技術人才到我們學校或訓練。”
為盡快培養財經干部,中共華東局委員兼財委主任曾山指示陳先(時任華東財經辦事處會計隊隊長、軍管會會計處處長)盡快創辦山東省立商業專門學校,校長由時任山東省財政廳廳長顧準兼任,陳先任副校長并主持日常校務工作。自10月2日開始,進行了招生宣傳、校舍準備、人員配置等一系列工作。10月5日,在濟南市委機關報《新民主報》刊登招生簡章。這標志著一所“抗大”式高等學府——山東省立商業專門學校開始創立。
開學之日,共有到校上課者963人(報名2688人,錄取1079人)。商專設有本科(銀行系、成本會計科、交通會計科、政府會計科)、預科和附設銀行干部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分“一般課程”,包括經濟學、商業常識、數學政治常識和“各科課程”,其中普通科教授商業簿記,會計系教授銀行會計、成本會計、交通會計、政府會計和審計學。學校提供的待遇優厚:食宿和學習用品由學校供給,被服自備;學生畢業后由學校介紹至山東解放區各地財經、金融等機關工作,亦可自謀職業。在培養模式上,學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素質培養,為全國解放事業的順利推進尤其是接管上海與福建的財經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干部資源。
據顧準后來回憶,“商專”是為培養管理大城市的干部而設立的,其實是一所財經干部學校。
1949年初,學校成立團總支委員會,這是濟南市第一個成立的團總支。兩個月后,團員數量由8名發展到78名。
根據《中央關于軍事形勢和準備渡江南進干部的指示》,1949年2月21日,陳先帶領800余名師生乘軍列離濟南下。此后,商專校長由山東省財政廳廳長周光春兼任。
幾易其名,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1949年7月,山東省政府發布《關于整頓專科學校的幾項具體規定》,整理合并全省各專科學校。10月1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文教廳決定,本省所有專科學校會計系學生,包括華東交通專科學校會計隊學生117人、山東省政府生產部工業學校會計班學生94人、華東工商干部學校學生61人、山東省立(華東)電信學校會計班學生30人、山東省立農學院會計班學生7人,其他方面26人,并入山東省立商業專門學校,改校名為山東省立會計專科學校,校址在濟南市經六緯十二路道德北街67號,山東省財政廳副廳長王有山兼任校長。
1950年暑假,學校劃歸華東教育部領導,被列為高等學校之一。1951年初,學校接教育部命令取消“省立”二字,更名為山東會計專科學校。從此,學校進入正規高等教育新階段。
1952年10月5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華東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委員會通知》,山東會計專科學校與齊魯大學經濟系一起擴大成立山東財政經濟學院。這是山東省第一所財經類本科院校。
在隨后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學校的主要教育資源于1953年8月合并到上海財政經濟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少部分教育資源留在山東。
1958年,山東省委決定在省內五所經濟財貿類干部學校的基礎上,重新組建山東財經學院。1962年5月至1967年1月,時任山東省委常委、副省長李予昂兼任山東財經學院院長。“文革”時期中斷辦學,1970年撤銷后,學校大部分教育資源到菏澤、濱州兩地籌建菏澤師專(現菏澤學院)和北鎮師專(現山東航空學院),少部分資源到了1971年開始籌建成立的山東省財貿干部學校。1978年經教育部批準恢復建校,并更名為山東經濟學院。1986年山東經濟學院財政分院開始籌建(1988年,山東財政學院揭牌)。2011年7月,山東經濟學院和山東財政學院合并組建山東財經大學。
不難看出,從1948年山東省立商業專門學校到1952年山東財政經濟學院再到1958年山東財經學院,雖歷經合并與更名,但辦學主體、師資隊伍及學科方向始終圍繞財經教育展開,與國家經濟建設同頻,形成了明確的歷史鏈條。因此可以推定,山東省立商業專門學校就是山東財經大學辦學的源頭。
首任校長顧準,新中國經濟史上的傳奇人物
顧準,當代思想家、經濟學家、會計學家、歷史學家,被譽為“中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人”。
1915年7月1日,顧準出生在上海一個“中等階級”的商人家庭。12歲時,顧準到被譽為“中國現代會計之父”的潘序倫創辦的會計師事務所當練習生。潘序倫對早慧的顧準極為器重,全然不按年齡、資歷來提攜——把16歲的顧準派到會計夜校里授課。不久,潘序倫發現顧準在著述方面有特別的天賦,與他合寫了中國第一本《政府會計》。1934年,19歲的顧準在圣約翰大學、之江大學等高校兼任會計講師和教授。他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銀行會計》專業教材,被譽為“中國銀行會計學鼻祖”。
時局動蕩之際,顧準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壯志毅然投身革命。1940年-1945年,他先后在蘇南、蘇北解放區以及延安任職。其間,顧準因其杰出的經濟才能得到陳云的賞識和重用,成為陳云在延安的得力助手。
1946年1月,顧準回到華東,先后擔任中共中華分局財委委員、淮陰利豐棉業公司總經理、蘇中區行政公署貨管處處長、中共華中分局財委委員、山東省財政廳廳長等職。
1948年11月24日,商專正式開學并在人民劇場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接曾山通知,校長顧準從外地趕回濟南參加開學典禮并對全體師生講話。他回憶道:“我在商專講話前,事先搜集了學生的思想動態,著重說明我黨的政治綱領和主張。我說,濟南解放前進步青年到解放區去當然是好的,但各個人的覺悟總有早有遲,覺悟遲一點,在濟南解放后參加到革命行列中來,也不算晚……” 1949年5月26日,顧準帶隊進入上海,主持接管上海的財經工作,后擔任上海市財政局局長兼稅務局長、上海市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部副部長。顧準大展手腳,一度有“貼布告最多的局長”之稱,對戰后上海的經濟恢復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會計時,顧準能一邊跟人聊天,一邊兩只手在兩只算盤上同時計算。當局長時,他能一邊主持會議,一邊寫年度總結,一邊摘記發言。“我們的局長有三個腦袋”,這是下屬們對他的評價。陳毅曾經當眾贊譽,“顧準確有倚馬可待之才,足見平日的積累。”
自1953年起,顧準改任國家建工部財務司司長等職,1956年調任中國科學院工作。1957年他在《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一文中提出,“應以市場價格的自由漲落來調節生產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正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改革前進的方向。
1994年9月,《顧準文集》出版;1997年9月,《顧準日記》出版。這在中國的知識界、思想界刮起了“顧準旋風”。
今年7月1日,是顧準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山財大將舉辦相關紀念活動,致敬歷史,追慕先賢,以史為鑒,通過梳理校史中的紅色記憶,讓校史人物“立”起來,讓紅色故事“活”起來,賡續“商專”文脈,厚植家國情懷。這對于山東財經大學向著新時代高水平財經大學的目標奮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作者均系山東財經大學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