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官網“學院領導”一欄更新顯示,該學院由“80后”副院長吳世文主持工作,“院長”一欄暫時空缺。這表明強月新不再擔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職務。
(一)
公開信息顯示,吳世文,男,1982年生。現為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研究員、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傳播創新研究》(學術集刊)執行主編之一。
吳世文2012年于武漢大學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其間,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4月,赴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訪問。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資助,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學院訪問。
吳世文先后被評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青年學者,入選教育部和中宣部高校與新聞單位互聘交流“雙千計劃”、首屆全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青年創新人才工程,擔任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主編。其主要研究興趣集中在互聯網歷史、偽健康信息傳播與治理、新媒體事件等領域。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20余項。
目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資力量”欄關于強月新的介紹為:新聞學專業方向教授,主要研究為新聞學和媒介經濟,教學課程包括媒介經濟與媒介市場研究、廣告與媒介經營管理、新聞傳播前沿、新聞編輯與評論研究、新聞策劃、新聞評論、交流與媒介。
(二)
此次,吳世文的任職頗有破格之意,而從國內其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的任職情況來看,“80后”擔任院長職務并不是新鮮事。
目前,擔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中最年輕的,應為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為毛湛文,生于1988,年僅37歲,是目前985高校中最年輕的新傳院長。
985高校新傳學院中,“80后”院長還有吉林大學文學院暨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叢皞,1982年生;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劉曉程,1982年生;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郭小安,1980年生。
應當講,新時期的新聞傳播教育面臨巨大挑戰,從宏觀層面來講,有著適應時代之變中的應變求變之所需,亦有新聞傳播適應當代應用之變的現實需求,從這一點來講,啟用年輕人到是應有之義。
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當今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確有不同的雜音存在,新聞傳播教學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教學與應用脫節的問題。
早在2021年,曾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的張昆教授,凝結出一部《新聞傳播教育導論》,不失為映照當前新聞傳播教育實踐的點睛之作。
該書指出了當前新聞傳播教育的“病根”,那就是“師資”,正是師資問題,成了制約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瓶頸。張昆教授在書中所闡釋理由之一,就是教師隊伍中,絕大部分教師來自新聞傳播類專業,從本科到碩士、博士,正所謂科班出身,但他們基本上都沒有媒體業界的從業經歷。與此同時,教師隊伍中,有一小部分教師來自非新聞傳播類的其他專業,如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專業或自然科學相關專業。他們的第一專業不是新聞傳播學,但因工作需要,他們進入到新聞傳播教學領域,這些教師往往也不懂新聞實務。
張昆教授談及如此師資結構所導致的封閉性特征時表示存在兩個脫節之處,即與國際新聞傳播學術界隔絕,同時與新聞傳播業界疏離。由此,張昆教授呼吁,要敢于面向業界延攬一流的精英充任新聞傳播專業核心業務課程的主講教師。
除了談及“師資”之外,張昆認為在新聞傳播教育界,很少有人系統深入地研究課程問題,尤其是教材建設問題。他認為當前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建設存在4個主要問題,主要包括內容脫節,尤其是歷史與現實脫節、中國與外國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內卷化趨勢;內容落后于時代;課題重于課程、研究生重于本科生等。
當前,在新聞傳播教育隊伍中,有很多專業教師都有著相當的一線實踐經驗,當走上三尺講臺,自然對新聞有著不一樣的理解。而新聞傳播教育并不僅僅是培養大學教授和專業教師,更多的還是要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為此,希望如吳世文等老師們能夠有更多實踐機會,也更盼望更多一線新聞人都夠走上三尺講臺培養下一代新聞精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