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高速突然豎起 “禁止智駕行駛” 的提示牌
當小米汽車高速事故的輿論余波還未消散,多地高速突然豎起 “禁止智駕行駛” 的提示牌,讓中國智能駕駛產業遭遇 “倒春寒”。這場始于單一事件的輿論風暴,正演變成對整個智駕行業的全面質疑,而華為等深耕該領域多年的企業,正面臨著 “為他人過失買單” 的不公平待遇。
華為智駕總里程超25億公里
在輿論喧囂中,一組關鍵數據值得關注:僅華為智駕系統累計行駛里程就超過 25 億公里,成功規避了 11.45 萬次潛在碰撞,事故率遠低于人工駕駛水平。這些凝結著無數研發心血的數字,見證了中國智駕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艱辛歷程。然而個別企業的技術瑕疵,卻被異化為否定整個行業的 “萬能鑰匙”,這種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的簡單化管理思維,正在傷害一個萬億級新興產業的未來。
華為智駕避免碰撞11.45萬次
問題的根源在于智駕標準的模糊地帶。在 L3 級自動駕駛法規尚未全國落地的當下,市場上所有智駕系統都被籠統歸入 L3 范疇,無論技術成熟度差異多大,最終風險都由駕駛員承擔。這種 “責任倒掛” 的現狀,既無法真正保障安全,也讓踏實研發的企業陷入 “劣幣驅逐良幣” 的困境。當比亞迪等企業剛剛開啟智駕元年,就被突如其來的 “禁令潮” 打亂節奏,中國智駕產業正面臨著 “成長中的煩惱”。
自動駕駛等級
值得欣慰的是,北京已從 4 月 1 日起率先允許 L3 級智駕合法上路,這標志著中國智駕產業正式進入 “分級管理” 時代。隨著全國范圍內 L3 標準的普及,不同技術水平的智駕系統將迎來 “照妖鏡”—— 真正具備全場景應對能力的高階智駕系統將脫穎而出,而那些靠營銷包裝的 “偽智駕” 終將原形畢露。這不僅是對消費者安全的切實保障,更是對整個產業創新活力的深度釋放。
智能駕駛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燃油車到電動車的轉型尚且經歷了漫長陣痛,更何況是重構人類出行邏輯的智能駕駛革命?我們既要警惕資本催生的技術冒進,更要避免用 “管理禁令” 代替技術進步。當 L3 的陽光照亮智駕賽道,那個靠真技術說話的時代,才是中國汽車產業真正的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